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师生情谊长存

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帧保存了整整76年的相片,影中人身着西装,英俊潇洒,背面留下影中人亲笔书写的两行钢笔字:“送给我的冰晶同学·云览1929.7.17”。字迹整齐而秀丽。这是我保存友人照片中署名时间最长久的一张,它跟随我东西南北,转了几个国家,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搬家及战争、动乱、火灾的洗劫。1933年,我所在的侨居地,一场大火将华人几条街焚为平地。我门家的店面,住房全部被烧毁,由于保险期限已过,全家人一夜之间沦为灾民。有趣的是,保存在铁箱里的照片却非常保险,奇迹般的被抢救出来,一直到我1967年把它带回祖国,还完好无损。“文革”中又幸免于难,至今仍然清晰明见,光彩照人,实属难得。

见景见物如见人,一位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崇尚正义,追求进步,是年只有19岁的青年教师的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眼前。高云览老师虽然年龄只有大我几个月,教我课程的时间也不长,却给我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我以后的工作选择和志向。

2006年是高云览老师逝世50周年纪念日。我能以97岁高龄,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厦门漳州学习生活过的历史见证人,献上挫笔,表达70多年来对敬爱老师的仰慕和怀念之情,深感荣幸与欣慰。

我出生于新加坡,后举家迁居印尼。1926年我在新加坡南洋女子学校毕业后,由于父亲强烈反对我继续念书,在当年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鼓舞下,并得到母亲的暗中支持,16岁的我便飘扬过海,独自一人坐了十天的船,从新加坡来到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同安集美女子中学就读。当时在此就读的还有一些华侨子女和一些福州籍的辛亥革命烈士的遗属。我们彼此都热爱祖国,向往光明,追求进步。那个年代的人,都讲方言。我是福州人,除福州方言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潮汕,粤语及半生不熟的客家话,所以与大部分老师同学交流融洽,学业也不错。唯独气候无法适应,冬天海边一刮风,寒风吹得我这个在南洋长大的侨生经常生病。两年后,只得转入漳州市内的芗江女中。

高云览老师是1929年春末来芗江女中任国文老师。当年只有19岁的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给女学生们留下良师益友的好印象。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读书,学识渊博,通古文又崇尚新学。他课前认真备课,讲课生动,对学生谆谆教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讲的东西没有八股味,容易听懂,我很爱听他讲课。他总是教育我们不要死读书,并经常联系社会实际,讲授一些新文学,新诗歌,宣传进步理论,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高老师得知我在海外10岁时,就敢于以自己曾被裹脚的亲身经历而上台宣传反封建思想,坚决摒弃妇女裹脚的陋习后,他便发表他的观点,认为封建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原因在于国家落后,文化教育与科学不普及,大部分人无法读书。他说,一定要打破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只有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社会才能进步。他主张男女同校,同等就业。号召我们这些女生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解放自己,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高老师向我透露了他的身世。他父亲原在南洋经商,生意萧条后回厦门经营小酒店又倒闭,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他只上了一年的初中就辍学,15岁便当起小学教员。他喜欢文学,苦读古今中外书籍,少年时代就写作投稿。18岁那年,父亲病故,他便挑起家庭重担,生活极为艰难。我很同情他的家庭遭遇,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为人,理解他所积极从事的进步活动。在高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我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渴望进步,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新女性。

由于工作的需要,高老师只教了一学期,便转到龙海石码中学任教,离别时他送我上文提到的那帧照片。在送别交谈中,他说我性格外向,善于求师交友,能说多种方言,爱学习,能吃苦,有爱心,求进步,又有多年离家独自学习生活的经验,适宜做教师工作,希望我能为进步事业努力工作等等。没想到这一席话竟成了诀别赠言,也正是这一席话,成为我后来几十年工作的动力,令我永远铭记在心。

1930年春,我母亲在印尼病危,父亲电告我速回。5月我从漳州来厦门,等待前往新加坡的航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我人生中,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躲过一场劫难。

回到新加坡后,便转入印尼苏岛,马上到当地华校任教。当我拿着的第一个月的工资60元荷兰盾放在母亲的床前,感谢她一生中对我的培养,没多久母亲就与世长辞,年仅37岁。这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华侨妇女,却为着儿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1938年,高老师从厦门来到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教书,后来又在南侨总会任职,开始与陈嘉庚建立友谊。又以《南洋商报》记者回到战时的重庆,在大西南采访抗战事宜。新加坡沦陷后,他与大批文化人士逃难到印尼苏门达腊巴亚公务和巨港。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与陈嘉庚先生合办《南侨日报》,任董事兼大股东,1950年回国,6年后发表他的名著《小城春秋》。

岁月会流失,师生情谊却是永存的。打开那本震撼人心的《小城春秋》,看着相片背后高老师留下的清秀字迹,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它记下了我的老师——一个作家,一个忠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华侨新闻工作者,46个春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刻下了他的聪明才智,留下了他那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真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没有虚度年华。

1967年我回国后,我和印尼的老同事郑金殿校长都在寻找他的亲属,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20年后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

我深深怀念我的恩师高云览先生。虽然他只活了46个春秋,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06年10月于福州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