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通讯:

<通讯>再出版

《通讯》这份刊物早在一年前就巳出版了,从巳出版的第一期到第八期,一路来是由卜新加坡的潘文清先生当主编,由昌桦先生当副编。

从2006年7月份至2007年9月份,这份《通讯》都得到了国内外的校友热烈支持和爱戴。但现在潘先生因事繁忙而引退,校友会只好把这份工作任务接受下来,自已耒办,为了能继续坚持把这份《通讯》办下去,我们还是要让校友会的华侨大学同学会而在就读的这班同学来协助动笔写文章投稿。

公元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下午一点正,本会召集了十多位校友到会所来开会,主要议题:是成立编辑部,选举负责编辑人选。以下参加会议名单如下:曾楚生,曾昭伟,李昌桦,杨钦钊,谢礼鎬,陈友梅,姚植英,李丁鸿,魏茂凤,谢美乔,易思华,黄海山,杨芝常,黄江湖,詹道忠,吴金聪,陈顺光,纪力秋,及其他校友等。只要我们的校友能团结,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相信这项工作,一定能办得更好。

动笔写写文章,现在就开始写,写文章,尤其对正在学习写作的同学,也是一个实践学习写作的好机会。

我们的国内校友说得对,通讯不能照旧一个月出版,也可以不定期的出版。只要有出版就可以了。那么我们要鼓励更多人来写作。这对推广学习文化和培养更多写作人,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写一些有关廖岛的报道,国内校友很希望能看到我们这里的新闻和报道,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内容写得少。从现在开始,就希望大家一齐来努力吧!

2007.11。25。 李正华!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喜贺廖内“端华”筹建三语学校

2007 年 11 月 14 日 07:26 贺词  


“端华”创立两周年, (注一)
校友联欢展笑脸,  
裕盛楚生勤策划, (注二)
百年“端本”再开篇! (注三)


注一 “端华”即廖内端华校友会,由端本和中华学校校友组成。
注二 裕盛即热心捐献一公顷地皮作建校之用的蔡裕盛君;楚生即端华校友会主席曾君芳名。
注三 端华校友会策划于2010年端本学校百年校庆时开办三语学校。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短讯:

丹绒槟榔讯。2007·11·15

廖岛省 丹绒槟榔市旅游局主办的“2007年国际龙舟赛会”,从本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连续三天在‘实力明丹不拉’码头海岸边举行比赛。

比赛项目包括传统节目:划小舢舨,帆船,浅水,小型小帆船,游泳(至鳄鱼岛)等,除了食物摊或售卖纪念品外,还有像音乐演奏,歌唱表演等。场面人山人海,气氛隆重热闹。

据悉,报名参加赛船队伍共33队伍,除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丹绒槟榔A,B,C队,宁牙A,B队,丹绒峇来,明丹,占碑,冬巴,廖省队,峇淡,百家姓,登伯兰,门卡力士,那都那,雅加达,母阿拉,西阿,尼巴,亚齐,海军,陆军,警察队及其它地方的队伍等等。这次赛会的奖金,非常丰富,总奖金共125条。

十五日,约十点半“龙舟赛会”仪式在码头宣布开幕。这场比赛竞争激烈,那么谁是赢家,还需要经过一场强烈的博斗,成绩终于在十八日揭晓。

冠军 峇淡队 亚军 门卡力士队
季军 廖省队代表 殿军 宁牙队

“龙舟赛会”的活动,巳进行了很多年了,这主要是为推广旅游业活动所筹办的,为吸引更多外来旅客,让丹绒槟榔市区商场生意更显得热闹和活气,这就是政府举办“龙舟赛会”的意义。希望每年政府的节目,会办得更好,获得更大成功。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短讯:

丹绒槟榔讯:从2007年12月03日始,MERPATI飞机往返椰城—丹绒槟榔航线,每天只有一趟班次将增加到两趟,顺告。

航程椰城/廖内: 廖内/椰城:
07.00 WIB 09.00 WIB
15.45 WIB 17.45 WIB

★ ★ ★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早报中国新闻摘录。

北京讯 中国国家发政委昨天公布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一个取消,同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人民网的调查显示,有七成网友对方案表示赞同.

据中新网报道,方案建议将“五一”劳动节由三天假期减少为一天,五一腾出的两天假期和新增的一天将用于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假作为国家法定假期,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将春节假由年初一改为由除夕开始,经调整后,法定节假日总日数由十日增在至十一日。

报道说,此次调整将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可形成两个七天的“黄金周”〔春节和国庆节〕和五个三天的“小长假”〔元旦,清明,国际劳动节,端午,中秋〕,增加了假的次数,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通过七天的黄金周与三天的小长假的搭配,以及职工带新薪休假的落实,适当分散居民出游密度,降低交通,环境,企业等经营的压力。


★ ★ ★


赞许戴小妹妹 贺会庆惦灾民
陈友梅
灾区小妹唱谢辞;
才华表达心中事;
年纪虽小够镇定;
声艺超群众周知!
端华校友庆周年;
欢乐聚餐心相连;
痛惜桥路遭灾殃;
慈善赈灾表真诚!
2007年11月10日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短讯:

注:饶国华校友在厦门给杨钦钊老师写了这封信,登在通讯里供传阅。

敬爱的杨钦钊老师:

您好!

我三个家妹回第二故乡廖岛旅游,校友会热情接待并拍照留念,难能可贵,我特别感谢我唯一亲爱的老师。目前全球化,往返方便了。第二故乡是我出生并渡过青春的地方,我总想回到她的身旁。

祖国发展快速,GPP增长11。5%,令人高兴,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差距,我们难侨在农村,所以是弱势群体,近一两年增加300元的工资,即600元,己达到温饱,三年内还会增加逐渐实现公平。

今年人民政府拨给全国归难侨2。1万元用于建房补贴,现巳开始建新居。不过农场还是一穷二白,有申请出国的;有外出打工的,基本上是留守村子,这是国内存在的情况。

我目前居住在厦门市,湖里区,长乐路298-701室。

我除做家务外还背唐诗,宋词。我离开廖岛已47年了,在通讯录中,我只看到谢丽英是同班同学,其他同窗是否别来无恙?尽管物换星移,但想念是永恒的。

我填上一首词与校友共勉。

算卜 念校友

我住在祖国

校友住廖岛

两地隔洋千万里

一别杳然去

乱离经年后

白首念情谊

梦思同窗再重逢

相见亲如故!

祝好!

致礼!

饶国华于厦门

2007.09.04

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短讯:

书法,风景山水画,相片展

  • 本会择定于2008年02月08日华族春节初二日开始,为期一个月,在会所举行展览。

  • 校友们如有书法,风景画,相片等可呈上参展。

  • 如对展览有兴趣者,届时欢迎莅临会所参观。


  1. 说普通话,迎来四方宾客。讲文明语,送你一片真情。〔谢仁元寄语

  2. 2010年端华校友会隆重举行成立五周年纪念日之时,也就是三语学校落实之日。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也是全体校友共同努力的心愿。〔谢仁元寄语

端本中华校友会成立第二周年庆典

廖内 端华 校友会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是端本中华校友会成立第二周年纪念日,假座香格里拉餐馆举办庆祝“联谊会”。校友们在傍晚六点钟巳陆续到来,大家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在桌面上安置耀眼黄色的布条上签名留念,正面看过去摆着地面几个校友为庆祝校友会所做的祝贺词花板,五颜六色的祝贺词句也为庆祝大会增添了几分光彩和荣耀。

当晚出席庆祝大会除了端华校友会主席曾楚生,副主席曾昭伟,筹委会主席李昌桦及本地校友外,还有社会名流,本地女市长哈兹,苏里亚妲蒂,陈俊华夫妇,吴少青夫妇,成功企业家蔡裕盛先生,国内校友潘汉基,沈丽华俩夫妇的参与。人数参加者共250多位。气氛壮严,团结热闹。

今年举办的的联谊会,具有多层面的意义。赈灾(老桥路火灾),在大会中曾楚生呼吁校友为灾民捐欵,慷概解囊,得到了校友们的积极响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端华校友会监事委员蔡裕盛先生在大会上通过曾主席宣布自己所拥有的约一万平方公尺的地皮无私奉献给校友会创办“三语”学 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是所有校友们多年的梦寐以求所盼望的一项最崇高的理想,如能完成心愿为华裔子女及其他族群创办一所高素质的“三语”学校,为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人做出贡献!为实现这重大的任务,务必要靠大家努力争取和大力支持!

女市长在大会上致词时,也对创办“三语”学校之事,表示关心和支持,他的讲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任重而道远,还是要努力再努力!

大会中除了创价学会和百利达奴山达拉学校各派舞蹈参加表演助兴,校友的热情献唱,还有一位六岁小妹妹为这次校友会呼吁为老桥路慈善赈灾捐款之事,在台上表演献唱一首闽南歌曲:“爱”向端华校友的爱心,表示致以万二分谢意!

晚会在一片道别和祝贺声中结束!

丹华于丹绒槟榔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赈灾活动

兹对赈灾〔老桥路火灾〕一事。

在校友会假借香格里拉餐厅庆祝成立第二周年时,我们在大会中呼吁:校友们要付出爱心,为老桥路华族做慈善活动尽一份力量。校友会首次推动这项慈善活动,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并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支持和赞赏。

赈灾这笔欵项,我们校友们也和群众一起亲自为灾民分发,工作都很顺利,也完成校友们的一片心愿。

这对提高校友们的信心,校友会的信任和知名度,是有好处的。所以这项慈善活动,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

我们开会,对赈灾欵项的问题,要如何处理和分发,一切都按照会议上的规定去办,总之,项款一分一毫不少,必须分发到所有灾民手中,一切勿悞。

要当义工的校友,早在八点正,就巳聚集在会所,待到把银行领到的现欵,按照每人所得分配,都装进信封里,工作完毕之后,时间在十点钟就一起出发到老桥路。

校友会由曾楚生主席,曾昭伟付主席,李昌桦付主席率领约20位团员就到老桥路的“金兴宫”庙宇去,和 廖岛“印华百家姓协会”配合将其欵项一一分发给灾民,直至把工作完成。

赈灾活动

这一次给灾民捐大笔款项的企业家,商界人士及各位校友,我们也在此深表致以万二分的谢意!

有意义的联谊会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公元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廖群岛省端本中华校友会从下午6点开始假座香格里拉餐厅举行庆祝第二周年纪念庆典。出席者约250多人,得到校友们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参加.

场上也摆得几块祝贺词:“壮我端华”是谢仁元,许美方,曾楚生主席,李昌桦敬贺。“源远流长”是华侨大学同学会敬贺。“振兴教育”是教育中心敬贺。还有吴少青先生的敬贺词。让大会增添光彩,气氛浓厚,同时大家也同声赞扬,今年的庆祝会,是最有意义的一天。

我们很荣幸和高兴的,也可以说已期待很久,就是在这一天,由蔡裕盛先生同意在会上由校友会主席公开宣布将一公顷自巳所拥有的地皮无条件的奉献给端本中华校友会创办"三语"学校。这种奉献精神,署诸于社会的行动,实现于诺言之中,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日后创办"三语"学校的任务,将落在校友的身上,任重而道远,誓把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项工作我们将尽最大的力量去落实中。

丹绒槟榔女市长 IBU TATIK 听到我们在香格里拉餐馆举行成立第二周年的联谊会。亲自光临参加宴会,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刚好这个时候,她也亲耳听到蔡先生宣布了奉献地皮的事。也见证了这历史重大事件。对她的到来也给了我们的大会增添了不少热烈的气氛和热闹。这次出席大会的有多位社会贤达,工商界人士代表等等。我们也都很希望他们给予校友会大力支持。

在宴会上,我们也不会忘记为在公元二零零七年十月卄日〔星期六〕那晚上约十点左右,在老桥路,也是我们同胞(华族)的居住区,不幸因一场火患被烧掉了约四十间左右的屋子和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婆婆,我们很感悲伤和心痛。我们华族有事,相互关怀,那么必须要付出一分关爱心。所以发动慈善赈灾〔老桥路火灾〕的捐欵,这个呼吁却得到校友的热烈响应,每位都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所以这一天所得捐欵数目不少,体现了校友会团结友爱,具有的凝聚力,体现了关爱,一片真情真心之意。

潘汉基和沈丽华俩夫妇莅临廖岛正逢校友会举行庆祝第二周年联谊会,严粛团结的大会,给了校友们的很深刻印象。潘汉基校友在会上发言时提出的五点感言:

  1. 校友会虽成立的只有短短两年,但在会务活动方面工作上取得很大成绩。
  2. 关于蔡先生在会上 宣布将这块一公顷的地皮无条件的奉献给校友会创办“三语"学校,这项贡献,他的精神很值得赞赏。
  3. 老桥路这次发生火灾损失极大,呼吁赈灾活动给华族捐款,慷概解囊,并做出极大成绩,校友的精神可嘉。
  4. 华侨大学在我们校友会会所开办大学自学班。参加学习有15位,现在是进入了第三学期的学习,我们的校友能积极参加学习,对这种爱好学习的精神很值得鼓励的。华侨大学在廖岛区也成立了学生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校友会自从出版< 通讯>录以来,都得到了海外校友的酷爱,尤其所爱读的内容是我们本地的有关生活的一切内容。多写一些有关这里的情况,一定大受欢迎,"相知无近远,乡音总关情"因为自巳家乡的事,会有很浓的亲情和亲切感。

这次的庆祝会,我们也邀请了“创价学会”和“百利达,努山达拉学校”的小学生来参加表演舞蹈助兴。为大会增添不少光彩.

对老桥路赈灾这件事,老桥路"金兴宫"庙理事会,也派一位小妹妹上台来演唱一首闽南歌曲:“爱”。“爱”以向校会们的表示敬意!

2007年11月4日星期日

首届理事会

印尼 廖内 端华  校友会
端本中华校友会(廖内) 首届理事会
名誉主席 : 黄天顺,孙文春,黄金宣,蔡裕资,陈来有,
林卫平夫人,黄宝印夫人。
顾问 : 陈友正,陈友梅,李文佐,陈来永,惹哈里,洪宇逊,
吴玛文,关金喜,潘文清,廖瑞荷,潘细弟,蔡书才。
监事 : 陈利泉,陈俊华,蔡伟良,易财喜,蔡裕盛,许秋香,
吴浩俊,徐镜川。
主席 : 曾楚生
副主席 : 曾昭伟,李昌桦,涂英琴。
秘书长 : 杨钦钊
副秘书长 : 曾锐文
财政 : 许美方
副财政 : 辜世美,谢礼镐。
稽查 : 姚明初
副稽查 : 陈其祥
联络组 : 谢赤元 (组长),郑炎腾,章炎球,王政如,罗宝玉,
吴高晏,陈锦茂,杨振榕。
福利组 : 郑士勇 (组长),郑士华,李丁鸿,黄九球,谢煜秋,
詹道忠,吴清成,陈鹏友。
康乐组 : 杨健盛 (组长),黄江湖,彭焕英,涂法琴,陈慧妆,
范英华,陈炳受。
总务 : 吴金聪 (组长),曾庆凌,林协强,谢美娇,陈景德,
杨芝常,曾惠佳。

端华 校友会

印尼 廖内 端华  校友会


Address / 地址 : Jalan Pos No. 72 - Lantai 2
    Tanjungpinang - Kepulauan Riau
    Indonesia - 29111
Telp / 电话 : (62) 771-21242
Web / 网络 : http://hk.geocities.com/dbzhxyh/main.htm
    http://toanhwa.blogspot.com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再创端本中华的辉煌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历史铭记先辈们艰辛创业的丰功伟绩,培育一代又一代精英,谱写下端本学校五十六年辉煌的壮丽诗篇。历史也铭刻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端本学校蒙受一场史无前例的劫难,默默度过校产荡然的四十一个年头。端本学校九十七年可歌可泣的历史,值得校友追忆,永不能忘!

1909年,先哲杨惠阶、陈镜秋、黄德成为发起人及华侨热心捐款,于1910年在丹绒槟榔创办了端本学堂;而后又获得蔡茶碨、林三冰、陈振祥、常允敏、周孝德、黄必习等先辈的支持,扩建端本小学。1942年2月20日至1945年8月15日,启迪院被日本侵略军占用,沦为娱乐场所,部份校舍也被占用教日文,在日军投降之后于1946年复校。1950年、1955年,端本校园在社区领袖及侨界热心人士的捐助下,先后增办初中及高中。廖内莘莘学子终于盼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站式的、由小学至中学的端本学校教育体系。自1951年起,在郑金殿校长十六年的苦心经营和领导下,端本学校业绩显著,盛名远播,成为当时廖内规模最大、最具典范和最受欢迎的华校。

“端本”和“中华”,1950年一分为二,1958年之后又合二为一。由于战后(二次大战)廖内华侨学生人数增加,端本校董杨钦祥、黄大魁、林育清及教师孙立民1949年出而兼建中华学校,一分为二,1950年正式开学上课。至1958年因为按照国籍,学生分校上课,中华全体华籍学生和教师转入端本校园二合为一。

1966年4月4日,印尼局势风云突变,端本学校被政府下令关闭,由当局接管。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校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一座又一座矗立着的商业银行高楼大厦。如今,长达一条街的端本学校校址俨然已是廖内群岛省首府丹绒槟榔市的金融中心。

1999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印尼华文教育开始解禁。从此,印尼华文教育蒸蒸日上,方兴未艾。在各地,华文补习班及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天,印尼各地华文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欣欣向荣、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廖内丹绒槟榔华文教育的复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能如印尼其他大城市及巴淡岛等城市一般,迅速崛起。

回首当年一幕幕美好的校园生活情景,刻骨铭心。老师一再教导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处事要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要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要认真体会优良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老师也谆谆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却没有学会做一个文明人,不能说是学业有成;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锻炼好健康的体魄,那么,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母校留给我们的教学制度与训练德目,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光芒至今未减,而且依然如此合乎时宜。

接到来自亲戚的请帖之后,我与廖瑞荷联袂出席7月7日在丹绒槟榔举行的婚宴晚会。在宴会上,我们与校友会主席曾楚生、监事蔡裕盛不期而遇。为了进一步了解三个月之前校友会领导层亲自向我们传达的重要信息,我们直接与蔡裕盛先生进行了短暂的交谈。从他的口中,我们证实了廖内企业家、慈善家蔡魏兴先生的孩子们的公司,有意在离市区约三公里半的一块属于他们的地皮上,出资为端本中华校友会盖建新的学校,先小学而后中学。我们接受蔡裕盛先生的邀请,并约了曾楚生主席,曾昭伟、李昌桦副主席,明早八点与他一起共进早餐,共商办校事宜,实地考察建校地点。

7月8日上午九时,我们与蔡裕盛一起乘车视察了这块大约一万四千平方米计划用来建校的地皮。丹绒槟榔市区,目前已扩建至方圆十公里。建校所处地区,如今住宅密集,学校林立,不远处就是市政府各个单位的办公大楼,白天商业活动频繁,夜晚娱乐消闲活跃。放眼四周,此处已经不再是往日的郊区,而将渐渐形成未来的区域中心。校友会对蔡裕盛兄弟们的义举表示肯定和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建校工程计划能早日按部就班付诸实施,校友会愿意在各个方面同步开展工作,着手给予配合。离开建校地点之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瞻望未来,充满自信,建校蓝图,就在心中。

建议善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考虑以下的建校计划:小学部正面主楼兴建两层,左右两侧及后边楼高皆为三层,作为大礼堂、课室、校长室、办公室、行政厅、接待室、会议室、保健室、音乐室、舞蹈室、餐厅、文具店、卫生间、储藏室、宿舍等用途;另建游乐场、集会广场、运动场、停车场。学校周围要栽种树木,营造清凉空气;培植绿草衬托芬芳的花圃,为新校园增添沁人心脾的美景。

专家说,人的智力发展关键期是在八岁以前,人才的培养应该始于幼儿教育。校友会先办幼儿园(招生五岁、六岁幼童)及小学一年级(招生七岁儿童),逐年扩展,最终完成兴办一所由幼儿园到中学的三语学校。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都实行半日制,而小学高年级、中学则推行全日制,每周上课五天。新加坡与香港的情况特殊,年青的家长们一般都没有同父母一起住,除了周末之外,他们都得工作,无暇照顾小孩子,因此学费昂贵的全日制幼儿园及托儿中心,还是受到欢迎。丹绒槟榔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实行全日制。况且,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推行全日制的结果将给他们带来身心的疲惫,家长也不放心。

十七年前,移居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华侨农场的郑金殿校长,就写下了一首怀念母校的诗词,抒发心中难忘之痛。他把复兴华文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校友的身上。请听听他老人家的心声:

《想旧业望后进》

不堪回首影启迪,喜见遍地栽桃李。
饮泣宏毅烛光戢,毓秀敬业迈进熙。

在端本中华校友会的领导下,我们要胸襟开阔向前看,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幸福,及时把握来之不易的机遇,肩负起复兴丹绒槟榔华文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我们要发挥友爱精神,为实现先辈们的遗愿,为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为推进廖内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为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印尼多元文化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要团结社区领袖,争取他们的支持,完善教学设备,同心协力兴办一所财务运转健全、有规范的三语学校!我们要汇集校友的智慧和力量,虚心学习一些学校有益的办学经验,吸取各自的精华,为我所用,结合丹绒槟榔的具体情况,开辟一条适合我们自己走的、特色的建校之路!我们要培训好师资队伍,挑选优质教材,寓教于乐,顺应潮流,珍惜和爱护每一位即将走向我们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赢得社会和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在廖内参差不齐的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塑造自家的品牌,谱写廖内文教历史的新篇章,再创端本中华的辉煌!

【编者注作者是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顾问、《通讯》编辑小组组长】

黄天顺推出新光盘 举办卡拉OK演唱公开赛 庆祝印尼国庆

校友会名誉主席黄天顺先生过去创作了许多歌曲。他出生于廖内丹绒槟榔,在万隆创业,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从小就爱好音乐。为了普及由自己作词作曲的音乐作品,他出资委托“华声录音机构(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制作人陈欣先生推出这张光盘,名为《黄天顺音乐作品专辑》。全辑12首歌曲:“童年景”、“相遇”、“嫁不嫁”、“ 一千年”、“万隆是个好地方”、“不要问我公平不公平”、“想你”、“夕阳恋”、“肉骨茶”、“有情无情”、“朝代歌”及“ 中华五千年”。

光盘里所录制的背景风光,一部分是由马来西亚摄制组特地前来丹绒摈榔实地拍摄制作的,另一部分则为马来西亚及中国的风光。这张光盘中的”中华五千年”歌曲,曾于2002年在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台现场演唱,博得观众的好评。

2007年8月14日及15日,印华百家姓协会(廖内分会)将主办《2007年黄天顺金杯奖华语卡拉OK演唱公开赛》,庆祝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62周年(细节请参阅公开赛规则),并借这个机会向广大音乐爱好者正式推出这张光盘的音乐作品专辑。

在初赛的时候,歌手可自选一首华语流行歌曲来演唱;但在决赛之际,歌手除了自选一首华语流行歌曲之外,还得从《黄天顺音乐作品专辑》中选出一首歌作为参赛歌曲来演唱,争夺卡拉OK公开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

大会将聘请来自中国、 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评判员,组成公开赛评判团。有关主办这次卡拉OK公开赛所需的一切费用,包括奖金和奖杯,全部皆由黄天顺先生赞助,而门票收入则将捐助慈善公益事业。

我们希望爱好欣赏歌曲演唱会的校友们、朋友们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向主办单位购买入场券,大力支持《2007年黄天顺金杯奖华语卡拉OK演唱公开赛》!

【编者注作者是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副主席、《通讯》编辑小组副组长】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浅谈孔子

前 言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73岁。这个时代因孔子著《春秋》,所以又叫做“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周朝分封的一些诸侯互相争霸,互相攻打,打不过的被拼吞,有一些就投靠一些大霸,苟延残喘。周天子几临虚设。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意思是说君臣父子,是人道的大经,政事的根本。君就是君,是统治者;臣就是臣,要忠于君;父就是父,儿子要永远服从父亲。做到这些,国家就安宁了。君臣父子之间,要讲究仁。仁就是仁爱、礼让,不要杀戮。仁者要恭敬、宽厚、信诚、勤敏、慈惠。这些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育。

作为教育家来说,孔子这种仁爱礼让的思想没有错,但是孔子心怀政治理想。他的理想就是以仁、礼来恢复尧舜禹的禅让时代及周文王武王的分封时代。历史的步伐是不断的前进,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会实现的。所以说,孔子的一生是个悲剧。

孔子在生前是属于上等人中的士的阶级,死后被封为圣人。二千多年来,除了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中国被列强侵略欺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鲁迅、胡适诸人提出打倒孔老二(孔子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跛脚哥哥),打倒孔家店!新中国成立,尊从马克思,对孔子持批判的态度。但建国五十多年后,却又大大尊从孔子了。这就是历史吗?但肯定的是孔子已经不代表悲剧人物而是要我们的下一代去尊从孔子。这是为什么?深思。

教育家——孔子

孔子自认为十五岁好学,三十岁知书识礼,能够立身处世(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估计在三十多岁以后,一群慕名而来的年青人跟随左右。孔子随时发表言论,述说他的主张。跟随的人觉得得益良多,时常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展开讨论——这就是《论语》。而这些跟随的学生 并不是有钱人的子弟,也不是贪图孔子的免费餐饮。每到一个地方,由当地的‘君’给些粮食,因此有断粮、饿得站不起来[卫灵公]。有人受不了走掉,但大多数学生却是坚持到底。

孔子真正办学是在公元前483年。孔子已经69岁,仅仅三个月就有千人来上学。教学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外,增加了诗、易诸科。各科教师基本上由早期的弟子中品学兼优者担任,如颜渊、子路、冉求等七八名学者。孔子作个别讲课及辅导。这在当时使广大的平民子弟能受到教育,真是伟大的创举。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起来有下列几种:

一) 有教无类

颜渊曾问孔子在招收学生方面有什么具体要求,孔子回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意思就是只要拿一束(十小捆)腊肉来向我求学,我便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以今天的话来说,只要交了学费,我便教。

颜渊又问,夫子对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吗?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意思是说,我不加区别地教育所有来学习的人。

二) 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在《论语》中与学生谈得最多的也是“仁”。什么叫做“仁”呢?

孔子对人的评价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就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这就是凭学者的智力因材施教。所以对“仁”的解释就有深浅不同。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樊须(又名樊迟)。他是贵族出身,但对于抽象的理论,他觉得很难接受。他问孔子,什么叫做“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凡事先付出劳苦,然后获得成功,就叫做仁。樊须请教孔子如何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他又请教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圃”。

当樊须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意思是说,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哪天做到这样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跟着又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还有许多对仁的解释,就不详列。从上面举出的例子来看,孔子完全是以对方的理解作解释。这就是因材施教。

三) 师生讨论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后,由学生讨论,孔子作出结论便写在书中。有些是学生对孔子提出的某个问题认为不大确切,便发表不同的意见。孔子耐心听了学生的意见后,反反复复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才接受。例如对于孝道,子路、颜渊就提出疑问。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意思是父亲健在则观察他的言谈志向,父亲离世则观察他的处世行为,如果能遵守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做到孝了。颜渊提出疑问,假如父亲在世时品行不端,恶行累累;在世时固然无法改父之道,难道死了要继承这个恶行的道吗?孔子作了解释。意思是父子是血缘关系,父亲再作恶多端,基本上是关爱儿子的。这一点人伦关系是不能改变。凡是没有伤害自己的人,自己也不能去伤害他;凡是对自己有恩惠的人,自己亦应报答其恩惠[大学]。

子路对这种解释还是不能满足,因此孔子再解释。继承父业只是血缘上的继承,并不是道义上的继承,“择其善而从之”。意思是选择好的方面去继承。这样的结论,包括子路在内,众弟子算是心服了。

仅举上一例说明孔子的教学方法,这在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四) 师生之间

据说孔子弟子是三千,其中七十二位较突出,在《论语》中出现的弟子有三十多名,在此仅举出三名。从这三名学生中可见得孔子与他的弟子感情多么深厚。

1)颜渊,又名颜回,鲁国人,平民出身,小孔子三十岁,死于公元前481年,享年四十一岁,家贫,生活一向清苦。孔子好几次赞颜渊的为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意思是颜渊真是贤德啊!吃一筐干饭,喝一瓢白水,住在狭小的巷子中,别人无法忍受这种穷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内心的快乐。颜回真贤德啊!还时常称赞颜回仁德的心,有高尚的操行,自己都比不上,但颜渊不幸比孔子早死约三年,而且正当中年时死去,孔子痛苦哀悼,使其他弟子深受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颜渊的葬礼。孔子一向认为葬礼要看死者的家境而定。颜渊家境并不富裕,不必太花费。但颜渊的父亲颜无繇(也是孔子的学生)为儿子办葬礼时,据论语记载,颜无繇曾跪求孔子卖掉儿子乘坐的车子为颜渊的棺材置一个外套,孔子拒绝了。理由是他根本的思想是不赞成举行自己经济能力负担不来的葬礼。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无棺材的外套。还有一点,孔子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一级的人,去见统治者时不能走路,一定要乘车才符合身分,拒绝了颜渊父亲的请求(见论语[先进])。但孔子的弟子们却觉得颜渊的成就是孔鲤无法比,还是为颜渊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孔子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葬礼应从简的言论。

2)仲由,鲁国人,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死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早死约一年),享年六十三岁。子路是跟随孔子几十年的弟子。他的特点是个性非常率直。在诸多学生中,只有他敢顶撞孔子。他认为孔子的某一点道理不通,就要说出来。经孔子的耐心说服教育,子路总是心诚悦服。孔子赞子路说:“子路无宿诺”[颜渊]。意思是子路是诚实讲信用的人,他履行自己的诺言,从不拖延逾期。

但是子路之死,却是令孔子痛心疾首。子路被卫国执政孔俚聘为家臣,十个月后,卫国发生内争,孔俚被劫持。子路在营救主人时被对方的手下所杀,尸身被斫碎,无法安葬。在鲁国的孔子闻讯,悲痛万分,其弟子们只有用子路的衣冠为子路安葬。

3)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是孔子晚年(五十多岁)收的弟子,跟随孔子二十多年。子贡擅长外交,也会经商,经济较宽裕。他曾经问‘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恩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生命的最后几年,住在鲁。子贡在鲁做官,随侍在老师身边。鲁国的统治者们一再将子贡与孔子相比,认为孔子各方面都不及子贡。子贡再三驳斥这种言论,推崇孔子的学说是高不可及,自己只不过是矮墙。子贡对孔子是忠诚的。孔子死,由子贡处理后事。弟子们在孔子墓旁盖草房居住,守孝三年。子贡守孝六年。

以上只是简咯介绍孔子的三位学生,还有许多学生都是与孔子有深厚感情,衷心接受孔子的学说,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历 史 的 局 限 性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学说,在那个朝代自有其进步性。即使孔子是圣人,也预计不到二千五百年后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因此,他的学说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意思是老百性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做,却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而说的愚民政策,与孔子作为一个教师是有矛盾的。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平民出身,孔子是有教无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的远祖是贵族,他祖父避难逃到鲁国,也做了一个小官。父亲叔梁纥是上等人中士级最低层,当然不是平民,因此孔子本身摆脱不了‘士’级的架势。他做了二三年的官,又有一套‘仁爱’的思想,便不容于当时统治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就是吹嘘愚民政策以利于统治老百姓。孔子周游列国还是想捞个官做做,所以鼓吹民不可使知之。今天是二十一世纪,官由民众普选产生,而且还要监督当官的所做所为,孔子的学说大大落伍了。

二)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意思是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最难侍候的。太亲近了他们就放肆无礼,太疏远了他们就对你产生怨恨。这是子路问孔子对女人的看法而引起孔子说出上面这句话。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小人。照孔子的解释,小人是社会基层中的老百姓。没有经过文化礼仪的训练,品质和行为不够斯文端庄的人,孔子认为这种人心胸和眼界比较狭小而已。

谈到女人,还是从孔子的父亲的婚姻、孔子本人的婚姻及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婚姻谈起,他们都是不幸的婚姻。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头一次婚姻生了九个女儿。他父亲想要一个儿子,便纳妾生了孔子的哥哥盃皮,但是天生是跛子残疾。他父亲在六十三岁时与十七岁的孔子母亲颜徵在一起生下了孔子。在当时社会因他们是不合法的婚姻,孔子便被认为是私生子。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了,十三岁时母亲也死了。但孔子非常好学,十五岁开始读书,到三十岁学问上有一定成绩。

孔子二十岁时生下儿子孔鲤,不久便将妻子休掉(赶走),自己把孔鲤带大。孔鲤娶妻生下儿子孔伋(子思),孔鲤又将妻子休掉。孔鲤五十岁死,比孔子早死三年,死时孔伋十四岁,孔子将孔伋托孤给弟子曾参。

孔子将人分成上等人及下等人,下等人要服从上等人;女人和小人都是没有受过礼仪训练的下等人。孔子是士这个阶级的圣人(后人封的),又何尝看得起侍候在他身边的下等人,当然只有悲剧收场——赶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就在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谈不上批判,因为那是历史。

后 语

报纸上登载,今年要在世界各地办一百所孔子学院,似乎是中国政府办的,又说要自负盈亏。在这股孔子的风头上浅谈孔子,凑凑热闹,这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原因。希望读者指正。

附记孔子的《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题目如[学而][为政]………等等。凡括号内为《论语》 的篇目。本文参考书目《论语》、《史记》。

2007年1月31日 完稿

【编者注:作者1947—1949年任印尼邦加烈港中华学校教师、1949—1952年任槟港中华中学教导主任、1952—1957年任烈港中华学校校长,1957——1958年任廖内端本学校高中部教师;现居香港。】

何雪梅书法家拜访端本中华校友会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来自中国的书法家何雪梅女士和她的丈夫李奎胜先生,于2007年3月19日抵达丹绒槟榔。陪同他们前来拜访端本中华校友会的有峇淡岛纪力秋先生和新加坡朋友邓石金先生。

何雪梅挥毫写了不少份字帖和对联。她赠送“学海无涯”给校友会留念。

对于失去两只手臂的她,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字体,一笔不漏、不缺、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首首诗, 还编写出姓名诗词,其灵活的头脑和超人的智慧,令我们赞赏和佩服。

何雪梅,广西钦州人。十八年前,她在爆竹厂工作,因工厂不幸爆炸,意外断送了两只手臂。她说,她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还被鄙视。为了生活,为了要活下去,她选择了自己比较有兴趣的书法,坚持锻炼,十多年之后,她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何雪梅女士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编者按:人们只要一听到孔夫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就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亲近感。儒家的思想与学说,近年在中国的势头非常盛,政府在大力提倡,整个民族在心灵上也有这个需要,纷纷回头向传统文化去寻找。本期刊载三篇有关孔子的文章,以飨读者。】

端本中华校友会有了自己的网站

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自去年6月10日推出《通讯》以来,促进了校友的联系,也加强了与各地校友会的来往,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接再厉,于今年4月13日设置了自己的网站。

网站至今存入了廖内、广州、香港三地校友会领导层的名单、历届端本中华两校董事、校长、老师的芳名及·端本学校教学制度、学生训练德目、相片集;收集了廖内校友会的8期《通讯》及广州校友会的18期《简讯》。下一期的《通讯》与《简讯》,将会陆续与读者见面。

网站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资讯、旅游、歌曲的网址,希望大家会喜欢。如资讯网:《早报网凤凰网健康报网印度尼西亚商报中华字经网站中新网中华农历网艺全语文学校评论新闻网卓新家长教练网中华文化传播网、成语词典、CCTV-百家讲坛、CCTV—于丹<论语>心得、印度尼西亚资讯、Indonesia Information 》;旅游网:《携程旅游网 、通用旅游网 、非常新加坡捷星航空虎航网Singapore Airlines国泰航空公司Garuda Indonesia AirlineBintan Lagoon ResortNirwana GardensBintan Agro Resort下载 Google Earth 卫星地图Asiarooms Asiatravel、 民丹岛地图Indonesia Tourism 》;好歌欣赏:《Lagu Indonesia、 英特网曲库百度曲库中国电影不朽名曲、特别推荐>>> 天路小白船真的好想你让我们荡起双桨鼓浪屿之波》。

在现代社会中,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可以从国际互联网获得大量的信息之外,还能进行电子邮件的传送和查阅。电脑是电话以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您只要请教家人或朋友,就能轻易上网,浏览《端本中华校友会网站》,分享资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乐趣与便利。

为校友提供更好的网站服务,是我们由衷的期待!

端本中华校友会网址: http://hk.geocities.com/dbzhxyh/main.htm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正规教育创造工作,自我教育创造财富,阅读是终生学习、自我教育必需的主要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热爱书本,与书为伴,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为孩子买很多书,但孩子看的却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教孩子阅读的方式有关,如果我们认为买了书放在孩子的桌上孩子就会读,这可能是想法上的错误。

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母在一开始时,最好能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父母也能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力,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爱书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爱孩子的父母们,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作送给孩子的生命礼物吧。

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

平衡你的生活

在几天前的一次家长课程上,有位家长在分享什么是好家长时,提出好家长要“以孩子为中心”,尽量去适应他们的时间,我就随便问了一下其他家长的反应。一位家长说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没进过电影院,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交给了孩子;另一位母亲说孩子六岁了她才好不容易决定给自己和丈夫一个出国旅游的假期,没想到刚上飞机就开始哭,三天里一直哭个不停,回来时眼睛都是肿的,更别说享受二人世界了;第三位家长则说因为工作很忙,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在生活中,我经常发现两类家长,一类父母把孩子作为生活的重心,事事以孩子为先,忘记了自己。有一位大学毕业的母亲,在儿子出生后,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只要听说对孩子好的,就尽量让孩子去参加,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深怕他饿了、冷了,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现在,儿子长大了,她很困惑地问:“为什么我的儿子这么自私,从来不会为父母、为家人着想?我曾经做的值得吗?”一个孩子,如果身边的大人事事以他为中心,把他当主角,很容易产生“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的错觉。被照顾得太多的结果,是孩子不懂得关怀别人,更不懂得为他人着想。

另一类父母则以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为先,常常忙得没有空来关心孩子,跟孩子聊聊天、说说话,缺席于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以前,总以为私家侦探是用于跟踪配偶的婚外情的,但事实上不少家长也找私家侦探跟踪孩子以便掌握孩子的行踪,把孩子交给长辈、保姆照顾,或直接送去寄宿学校的家长,也不在少数。结果,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还引发了很多的教育问题。

人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如果你压力很大,如果你经常失去情绪的控制,又如果你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可能已经偏离了平衡点。作为超忙碌的家长,如何才能兼顾事业和生活?能否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与孩子做高质量的互动?作为专职的父母,你能否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照顾一下自己?因为自己都没有照顾好,就无法更好地照顾孩子。

每天,我们都面对各种生活的选择,只是有时我们懒得去想而已。不管我们属于哪一类家长,都需要平衡的生活。重新评估生活,重新平衡事业、家庭、个人和孩子,这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你的能力体现和承诺。惟有平衡的生活,才会有平衡的人生。

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

民风瑞气爆竹声中送旧岁 丹际祥光普天同庆迎新年

廖内印华百家姓协会与WALUBI佛堂联办”庆祝春节联欢晚会”。廖内群岛省省长夫人、省议会主席姚武辉(Bobby Jayanto)、副省长Hj.M.Sani、市长Hj.Suryatati、省议员蔡建源Hendri Frankim、Hj.Aida、各级政府高官、廖内印华百家姓协会主席林仁莉、Walubi佛堂主席纪思俊及华社团体、社会贤达、商界人士等代表,应邀出席了除夕联欢晚会,观看歌舞表演。他们恭祝各界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当他们与六千多位民众一起倒数到12点整、共同迎接2007金猪年到来的那一刻,锣鼓喧天,龙狮齐舞,群情激奋;不同花式及多样颜色的烟花燃放,更是照亮了丹绒槟榔的夜空,场面十分隆重,气氛热闹,感人肺腑。

歌台的布置与过去有所不同。往年台词引用印尼文,今年节目主持人改以华语宣读。书法家吴先生献上对联:民风瑞气爆竹声中送旧岁 丹际祥光普天同庆迎新年”,横批:“恭贺新禧 福到人间”。

市中心张灯结彩,节日气氛浓厚;红色的布条写上对联和新年贺词,横挂在几条大街上,光彩夺目,既体现一般民众的习俗风貌,也荟萃了华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今年的春节,我们还看到,华社团体特别安排了舞龙舞狮的游行,沿街挨户拜年,派发红包。小孩一听到锣鼓声响,就吵着家人带他们去看热闹。丹绒槟榔的市民喜气洋洋度过金猪年,小朋友们又有红包拿,大家真是高兴极了。

廖内端本中华友会从年初二开始,首次在会所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新旧相片暨书法展览”。资料虽然并不太多,却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响应和支持。这仅仅是一个开端,相信来届将会办得更好!

我为校友会感到自豪。自校友会成立以来,我们接待了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印尼各地的校友和朋友。他们都很关心印尼华族的文化教育,并鼓励我们,一定要为推广中华文化的工作做出贡献!

农历新年的种种庆祝活动,丰富了华族传统佳节的文化。这对在学校接受印尼文教育的华族学生来说,是学不到这种文化的。我们一定要学习中文。只有学好中文,我们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师生情谊长存

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帧保存了整整76年的相片,影中人身着西装,英俊潇洒,背面留下影中人亲笔书写的两行钢笔字:“送给我的冰晶同学·云览1929.7.17”。字迹整齐而秀丽。这是我保存友人照片中署名时间最长久的一张,它跟随我东西南北,转了几个国家,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搬家及战争、动乱、火灾的洗劫。1933年,我所在的侨居地,一场大火将华人几条街焚为平地。我门家的店面,住房全部被烧毁,由于保险期限已过,全家人一夜之间沦为灾民。有趣的是,保存在铁箱里的照片却非常保险,奇迹般的被抢救出来,一直到我1967年把它带回祖国,还完好无损。“文革”中又幸免于难,至今仍然清晰明见,光彩照人,实属难得。

见景见物如见人,一位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崇尚正义,追求进步,是年只有19岁的青年教师的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眼前。高云览老师虽然年龄只有大我几个月,教我课程的时间也不长,却给我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我以后的工作选择和志向。

2006年是高云览老师逝世50周年纪念日。我能以97岁高龄,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厦门漳州学习生活过的历史见证人,献上挫笔,表达70多年来对敬爱老师的仰慕和怀念之情,深感荣幸与欣慰。

我出生于新加坡,后举家迁居印尼。1926年我在新加坡南洋女子学校毕业后,由于父亲强烈反对我继续念书,在当年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鼓舞下,并得到母亲的暗中支持,16岁的我便飘扬过海,独自一人坐了十天的船,从新加坡来到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同安集美女子中学就读。当时在此就读的还有一些华侨子女和一些福州籍的辛亥革命烈士的遗属。我们彼此都热爱祖国,向往光明,追求进步。那个年代的人,都讲方言。我是福州人,除福州方言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潮汕,粤语及半生不熟的客家话,所以与大部分老师同学交流融洽,学业也不错。唯独气候无法适应,冬天海边一刮风,寒风吹得我这个在南洋长大的侨生经常生病。两年后,只得转入漳州市内的芗江女中。

高云览老师是1929年春末来芗江女中任国文老师。当年只有19岁的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给女学生们留下良师益友的好印象。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读书,学识渊博,通古文又崇尚新学。他课前认真备课,讲课生动,对学生谆谆教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讲的东西没有八股味,容易听懂,我很爱听他讲课。他总是教育我们不要死读书,并经常联系社会实际,讲授一些新文学,新诗歌,宣传进步理论,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高老师得知我在海外10岁时,就敢于以自己曾被裹脚的亲身经历而上台宣传反封建思想,坚决摒弃妇女裹脚的陋习后,他便发表他的观点,认为封建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原因在于国家落后,文化教育与科学不普及,大部分人无法读书。他说,一定要打破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只有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社会才能进步。他主张男女同校,同等就业。号召我们这些女生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解放自己,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高老师向我透露了他的身世。他父亲原在南洋经商,生意萧条后回厦门经营小酒店又倒闭,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他只上了一年的初中就辍学,15岁便当起小学教员。他喜欢文学,苦读古今中外书籍,少年时代就写作投稿。18岁那年,父亲病故,他便挑起家庭重担,生活极为艰难。我很同情他的家庭遭遇,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为人,理解他所积极从事的进步活动。在高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我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渴望进步,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新女性。

由于工作的需要,高老师只教了一学期,便转到龙海石码中学任教,离别时他送我上文提到的那帧照片。在送别交谈中,他说我性格外向,善于求师交友,能说多种方言,爱学习,能吃苦,有爱心,求进步,又有多年离家独自学习生活的经验,适宜做教师工作,希望我能为进步事业努力工作等等。没想到这一席话竟成了诀别赠言,也正是这一席话,成为我后来几十年工作的动力,令我永远铭记在心。

1930年春,我母亲在印尼病危,父亲电告我速回。5月我从漳州来厦门,等待前往新加坡的航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我人生中,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躲过一场劫难。

回到新加坡后,便转入印尼苏岛,马上到当地华校任教。当我拿着的第一个月的工资60元荷兰盾放在母亲的床前,感谢她一生中对我的培养,没多久母亲就与世长辞,年仅37岁。这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华侨妇女,却为着儿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1938年,高老师从厦门来到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教书,后来又在南侨总会任职,开始与陈嘉庚建立友谊。又以《南洋商报》记者回到战时的重庆,在大西南采访抗战事宜。新加坡沦陷后,他与大批文化人士逃难到印尼苏门达腊巴亚公务和巨港。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与陈嘉庚先生合办《南侨日报》,任董事兼大股东,1950年回国,6年后发表他的名著《小城春秋》。

岁月会流失,师生情谊却是永存的。打开那本震撼人心的《小城春秋》,看着相片背后高老师留下的清秀字迹,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它记下了我的老师——一个作家,一个忠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华侨新闻工作者,46个春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刻下了他的聪明才智,留下了他那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真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没有虚度年华。

1967年我回国后,我和印尼的老同事郑金殿校长都在寻找他的亲属,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20年后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

我深深怀念我的恩师高云览先生。虽然他只活了46个春秋,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06年10月于福州

2007年2月1日星期四

孩子不是小大人

偶然在《联合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1980年代大名鼎鼎的天才神童宁铂出家了。在那个年代,宁铂是所有中国孩子(也包括我)的偶像,他非常聪明,又很听话,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儿童。可是,大人们给他的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仍然是一个孩子的他根本无法负荷那么重的东西。在经历一连串的挫折,不再那么成功之后,他对一家媒体说:“我说不上是谁害了我,可是,我没有过童年,当同龄人在玩泥巴调皮撒欢儿时,我已成了公众人物,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想过一个充满欢笑的童年。”

在我们周围,不知有多少家庭正在把自己的孩子像成人那样培养,为了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不惜牺牲孩子的课余时间去补习上课;为了让孩子有修养,在家里这不能做那不能玩,更别说让孩子打闹逗乐。想一想,一个没有时间调皮和玩闹的孩子,还有童年吗?也难怪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却很少感到快乐。

快乐和游戏是孩子的权力。如果您的孩子好动顽皮,就给他时间玩吧。孩子的兴奋性神经比压抑性神经更加发达,一味地要求孩子像大人那样安静、乖巧,往往使得孩子更加好动,让他充分的活动,孩子自然就会安静下来。孩子不是小大人,孩子就是孩子。

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快乐和充满欢笑的孩子,在培养全面成长的孩子和允许孩子拥有欢笑之间并不矛盾,只要我们蹲下来理解孩子就可以了。

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

关于“小姐”的争论

廖内 端华 校友会为了探究“小姐”这个称谓,中国语言学界的学者专家已经忙乎了至少十年。有的通过文献回溯,作历时研究;有的通过调查,作共时研究。论文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可是问题并未解决。今年10月上旬,“小姐”问题被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带到了德语国家汉语教学大会上。

10月8日中新网转发了德国欧览网的报道,新闻说在10月6日第14届德语国家汉语教学大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颇为尴尬地说:“如果我在北京街头向一位陌生女士问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则会挨骂”,“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轻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决不能称呼小姐。‘’

以前客人称女服务员为小姐很普遍,但在今天却是禁忌。在大众场合不可随便称小姐,但在五星级酒店却是例外。崔教授说,在北京街头向陌生女性问路,肯定不能叫人家小姐,以免挨骂。可是,到南京,“小姐”是“目前南京市民用来称呼陌生年轻女性的最主要称呼语”,“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都有把‘小姐’称呼语作为泛称的趋势”。南京的情形跟台湾省和港澳特区相同,跟新马泰相同,跟北美西欧等华人社区相同,跟国际接轨接到家了。

在中国大陆,恐怕亦非南京一地如此。令人惊奇的是首都北京,这个国际大都会怎会连向陌生女性叫声“小姐”都会“挨骂”呢?明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麻烦岂不大了?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怎么在“小姐”的称呼上好像还没有开放,非要人改口叫“小妹”呢?在中国中部某省城,餐馆的女服务员拒绝接受“小姐”的称谓,于是有顾客改称“翠花”;在珠三角,女服务员也躲着“小姐”走,人们得改口叫“靓女”或“小妹”。

从全球华语的视角来看中国大陆的“小姐”称谓问题,我相信,“翠花”、“靓女”、“小妹”之类最终是不能替代“小姐”的。中国大陆的语文词典对“小姐”解释得最好的,当推《应用汉语词典》,它比其他同类词典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也符合境外和海外华人社区的语用实际。这部词典给“小姐”列了五个义项,后三项是:对以单身出现时的女子的尊称,不受年龄限制,六七十岁仍可称为小姐;·选美比赛中的优胜者,例如香港小姐、世界小姐。称担任某种工作的妇女,例如导游小姐、礼仪小姐、空中小姐。“按摩小姐”可以归入第三个义项中吗?大概不成问题,因为按摩有完全不“带有某种色情成分”的,它是一种工作或职业。

编者按:作者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现定居香港】

让办公室头痛远离你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在封闭的办公室里工作容易感到头痛,这和大楼中缺乏流动的新鲜空气很有关系。化学品、污染物、冷气系统中的有毒物质、化学性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等都有可能滞留在建筑物里,要勤将窗户打开透气。由于眼晴专注于一件东西太久,眼晴内部和周围的肌肉痉挛,这表示眼睛需要休息了。所以,每小时要让眼晴休息5分种,最好向远处眺望。这样,有助于预防头痛。如果你能把工作所带来的焦虑、紧张、疲倦和压力分散开来,见缝插针地娱乐一下,肯定会帮助你远离头痛。

澳门渔人码头开幕 烟火秀、歌舞汇演创造磅礴气势

紧随着盛大庆祝澳门回归7周年活动後,澳门博彩业也将再进入新一波战国时代。投资高达十八亿五千万港元的澳门渔人码头,于2006年12月23日举行了开幕典礼。开幕当天有花车游行、大型烟火表演,气势磅礴。参加的工作人员多达2千人,节目多元丰富。其中的「国际旅游文化巡游汇演」节目,由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名专业表演者参加。8辆造型独特的花车组成的巡游队伍,令人耳目一新。

渔人码头座落于外港新填海区海岸,占地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呎,其中多个部份是填海而成的。公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唐城」是一幢仿唐朝建筑风格的中式城楼,城楼内以购物为主,集合了各潮流商店及高级食府;「东西汇聚」揉合了东方传统概念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设计特色。区内设施包罗万有,无论是小朋友喜欢的机动游戏、或是多用途表演场地及购物中心,均一应俱备;「励骏码头」则以欧陆式及拉丁式建筑群组成,游客可在区内找到各国的特色美酒佳肴,又可欣赏不同的街头表演。

澳门渔人码头行政总裁周锦辉强调,渔人码头的开放时间有别于香港迪斯尼乐园,它是全日二十四小时开放,方便不同旅客的需要。渔人码头不收取入场费,但场内的游乐设施及表演项目则要逐一收费。

新加坡 – 廖内两地的校友和朋友,近日组成了澳港深广及海南的32人旅游团队。他们将于3月12日入境澳门,除了有机会欣赏到亮丽的赌城风光之外,还会见证澳门首个主题公园-----渔人码头的盛况,体验世界各地的风情,在这个多元文化汇集的旅游园区内,畅开胸怀,乐一乐。

回忆端本夜校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我生长于丹绒槟榔。自从懂事之后,对於端本就不陌生了。后来,我在她的怀抱里,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那里有我熟悉的校园的每个角落,和蔼可亲的师长,以及面带雅气的同学,记忆中的母校是温馨的、可爱的。端本学校在原有小学的基础上,1950年以后,相继添办初中和高中,解决了廖内学生升学星洲不便的难题;也使这个美丽的群岛写下了华文教育史上新的一页,其知名度大大提高;外埠学生前来升学就读者也很多,近自居养,远至新及、峇来、仙丹群岛。

此外,还增办了夜学部,满足在职青年强烈的求知欲望,社会反应很好。夜学部的前身叫大众夜学部”,设在原中华小学(即中华总商会内),后迁往端本,受到郑校长的深切同情和大力的支持,并隶属端本,称端中夜学部。虽是业余性质,但教学是很认真的,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命运过早地把我这个小学生推向了社会,于是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在这里学习,成了夜学部学生。许多有志青年在这里就读过,如黄宝印同学以及张志祥、蔡魏兴、朱开祥、林中英、陈泽林、温玉龙等同学,尚有几位“日夜兼程”的同学,如黄顺春、林小妹等,他们白天是端本和中华的学生。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夜学部有一首歌:“读书、做工,手脑并重,合理的生活,配合着坚定的意志,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我们在大时代的火炉里,锻炼成一个有为的青年…….”。唱起来,台上台下,师生共鸣,歌声响彻端本校园的夜空,显示一个刻苦耐劳、勤奋学习、胸怀远大理想的集体。

学校领导对夜学部十分关心重视,记得我们的郑校长还曾经亲自为中文班上过课呢,其他几位老师也在这里代过课,所以夜学部的同学对母校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编者注:取自<端本回忆录>。夜校先后任课教师:许统豪,郑庆贞,林杰,管正杰,刘汉星,许经伦及胡世瑞等。】

再谈端本学校简史

公元1909年,由杨惠阶(杨欧声、杨书声校友的祖父)、陈镜秋、黄德成三位先生为发起人,并得到廖内群岛各埠侨胞热心人士的响应,捐款叻币三千余元,租下柏石馆街(Jalan Teuku Umar)的一座西式瓦屋为校舍(启迪院),1910年向荷兰殖民地政府立案,创建端本学堂。陈锡桐任校长,陈干亭为总理。

1912年,蔡茶碨先生建议,黄德成先生协助,以叻币三千元成交,买下这座西式瓦屋(启迪院)。

1922年,位于天后宫(妈祖宫)后面,原为客家人种菜地(即旧篮球场、网球场、宏毅厅、力行斋、致远斋、迈进斋等空地),当时荷兰殖民地政府要拍卖,蔡茶碨先生建议,由常允敏、周孝德二位先生向商家贷款三千盾,尚缺830盾,由蔡茶碨先生贷出,才购得该处地皮。这些贷款,后来由学校逐月清还。而1939年端本小学建校蓝图则由常允敏根据福建泉州某小学的模式绘制。

1942年2月20,日军占领廖内群岛,要抓的人不是周孝德,而是蔡茶碨。当时蔡君是陈嘉庚筹账会荷属廖内群岛的主席。蔡君于1942年2月14日去逝,2月20日出殡,当天日军登陆,日军将领于蔡君灵前祭拜。陈友正校友在《端本学校简史》一文中提到:陈嘉庚‘筹账会’会员的周孝德先生,是日军搜捕的对象,在岛外伪装种植工人,得到岛上居民的掩护。讯息来源不正确。事实是,在获悉当年日军即将入侵廖内的消息之后,周君并没有伪装成种植工人,而是与蔡君、黄君等于本岛(民丹岛)酒廊港避难。日本入侵廖内时期,启迪院被日军占用,沦为娱乐场所,部份端本学校校舍被占用教日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端本学校校长暂时由陈天瑞担任。复校后的1946年,董事周孝德、黄必习、杨瑞高等聘请林飞鹏为校长。1951年,郑金殿先生受聘出任校长,至1966年4月4日端本学校被迫停办为止。

编者注:蔡书才校友称呼蔡茶碨为祖父,称呼常允敏为外公,称呼黄必习为舅公,称呼周孝德为姑丈。】

针黹精巧的陈冰晶老师陈楚君老师

课外活动女工组,聘请陈冰晶和陈楚君及谢友好、吴诰英老师为指导员,各负责小组辅导,每星期下午课后指导两次。女工种类繁多,举凡童装女装的裁缝,绒织品、棉织品的编打,绸面的绣花,以及纸花的手法等等都在学习之列。初中的女学生全部参加课外女工活动,学了一些女工技艺,家长也很满意。指导老师除规定一周两次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以外,还巧用星期天及较长的假期指导学生学习女工手法,受到家长、学生的尊敬。

廖内中印各种节日经常举行学生艺术作品展览会。端本中学展出的作品,男工女工图画,都是平时累积的学生作业,在展览室可以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陈冰晶、陈楚君老师指导课外女生活动有成绩,在当地中印社会享有盛誉。学生艺术作品,写生作品及女工作品,在节日展览会的展出是节日庆祝活动之一,而义卖义款实惠学校,又有筹募教育经费的功用,端本课外女工作业也是勤工俭学的活动。

陈楚君老师在小学担任高小算术课讲解清楚,作业批改很认真,学生受益不少,对她印象很好,评价很高。

陈冰晶老师出身于三十年代漳州幼师,教导幼稚班或小学低年级学生很有办法,语言浅白,态度温和,学生喜欢她,家长更喜欢她。

【编者注:取自《端本回忆录》,郑金殿1992】

有舞蹈天赋的方安发老师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方安发是端本小学体育音乐教师,从他教导小学生唱游,发现他有舞蹈的天赋。1955年,他23岁时候和王赛明、谢友好等小学教师同时受聘为中学课外舞蹈指导员。他教舞蹈从基本动作教起。他示范,学生模仿,进而翩翩起舞,趣味盎然,学生进步很快。每次练习歌舞准备节目参加节日晚会表演,往往排练一个星期,就可以轻易上台,博得观众掌声。方安发对各种舞蹈的技巧和动作都很熟练;无论学习西方舞,抑或东方舞,中国舞抑或印尼舞领会很快,而且印象深刻。

1958年7月廖内州府教育局举办为期七天的中学教师印尼舞蹈培训班,端本中学两个名额。方安发和吴顺基两位教师受命参加,学到一些舞艺,然后回来在学校课外学生舞蹈小组给学生传授巴厘舞艺时,动作表情维妙维肖。所排练的《蜡烛舞》及《阳伞舞》参加当年印尼国庆节庆祝文艺晚会演出,博得观众很多热烈的掌声。

当地印尼舞蹈培训班的印尼人学员,就是方安发的同学,为着训练他们学校学生练习巴厘舞蹈,特地到端本学校向方安发请教。小方认真示范,帮忙他们回忆在培训班老师教导的动作。他们很满意,欣然而去。

个人友好来往,校团体艺术的交流,有利于中印人民友谊的加强:方安发老师有功劳。

【编者注:取自《端本回忆录》,郑金殿1992】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我于1958年5月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同年七月参加高考,录取于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后,服从国家的分配当一名中学物理教师。现在已是具有31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了。

三十一年来,我热爱教育事业,为它奉献了青春和毕生精力。我热爱学生,把知识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让他们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坚持教书育人,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一向注重教学的改革,力争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1983年开始,我承担了广东教育厅教研室在我校顺德一中开展的教改试点的任务,在初中物理教学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的试验,经过九年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改试验先后经验报告刊登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广东省中小学教改实验成果论文选》。1985年11月全国八省物理教改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在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漫谈加强实验》;并为与会代表上了公开课,获得行家们的好评。为了推广我的教改经验,中央电教馆及广东电教馆先后为我录制六堂课的教学录像,我的文章还在《物理实验》杂志上发表,同时还参与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资料及课堂练习册的编写工作,并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全省发行。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补导;经我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学生竞赛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有多人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的名次。

除了本职工作,我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顺德县八届政协委员;顺德县七届政协常委;顺德市八届政协党委兼体委会主任。我还担任佛山市侨联委员、顺德县(市)侨联常委、顺德市直属机关侨联副主席。我虽然社会工作多,但能科学地正确处理本职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做到本职工作和社会工作两不误。

我只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祖国却给了许多荣誊。我先后荣获广东省侨联授予的“优秀归侨教师”奖;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改成果二等奖”以及佛山市教育基金会、顺德市政协等机构授予的多项奖励。

我很快将到退休的年龄了,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编者注:取自<廖内端本校志附中华校史>回忆录。陈汉坤校友曾经担任端本学生会主席】

1992年11月20日

现实写生 画笔生花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曾保和画家是邦加锡矿契约华工第三代后裔。祖籍广东番禺,出身于邦加勿里洞。他当过锡矿坑童工,之后投身于私营锡矿场打工。1947年他渡海南下赴椰加入新明会,参与绘画活动。1955年画家参加李曼峰创办并领导的印华美协的活动。翌年美协举办会员画作联展,曾君仅参展一帧小幅凤景油画,由捷克驻印大使馆参赞购藏。

1962年在廖北干建省的文化周里,曾君仅参展一帧以《修船》为题的小幅油画,夺取冠军大奖。廿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初,新加坡中华书局独家代理售卖曾君的油画。曾君的画作题材包罗万象;他发挥现实主义写实技巧,严肃认真地心裁画面构图顺章合理化;笔触细致有劲,色彩层次分明统一,达至栩栩如生悦人的艺术效果。

虽年事已高而十分低调的画家迄今尚继续创作,精神可嘉,令人钦佩与学习的,而数十年来的甚多佳作,是很值得欣赏的。谨此介绍。

编者注:取自《印尼华文工商与生活指南》第288页】

会 见 校 长

1956年7月10日,我乘上了从槟港到廖内的飞机。航程约四个半小时。到达居养机场时,我在机舱出口处远远看见白鸽(编者注:曾保和老师)和他的爱人伍美,宠儿为民扬起帽子向我打招呼,表示欢迎。

从机场到学校,大约半点钟的车程。车到学校,首先谒见校长,互相握手。他正如我想象中的那位同学。当年在学校虽彼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我是1935级,他是1937级,我是外文系,他是史地系〕

;但同是世界语学会会员。相见之后,他就安排我的生活、工作。他谦虚地说:“这里是小地方,校舍不够用,正在建筑高中教学大楼,教职员宿舍也不充裕,老师都住在学校对面的一座西式平房。此处还住着洪、何两位老师两家,一共有二十多人。准备让这座房的后院,厨房隔邻的一间小房间给你。房间很小,直可叫做“容膝轩”,希望你屈就,以后教学大楼落成了,才迁到比较宽畅些的。¨停了一下,我说“不成问题,一个人住怎样小都成,不必讲究”……话犹未了,他接着又说“等一会我们过去看看(注:当时相会的地方是在校本部办公厅)。那地方叫绿荫园,环境还幽静,只是地方小了些。他跟着转了话题:“身体有病,边工作,边疗养,主要还是放在疗养,这学期准备只安排你担任高中二年级(即第一班)的国文和班主任,兼负责图书室管理。第一班人数比较少,年龄也比较大;每学期作文十二篇,每天写日记……..。图书室存书万余册,比较乱,需要整顿,但有工读生二人助理。待你的健康许可的时候,再请你多帮助其他的工作。你先休息两天才上课,作好一些准备,并向白鸽先生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现在我们一起过去绿荫园看看宿舍。¨ ¨

校长、白鸽同我来到绿荫园。这真是名实相符的“绿荫园”;花木丛生绿油油的一片,茂密成荫。一进门口,就感到一股股凉快的气氛。校长先逐家给我介绍认识。然后来到后院的住所,一进我的眼帘,我就觉得优雅极了,清静极了!门前全种花木,凉飕飕的,令人心旷神怡。还有几分苔痕上阶,绿草色映现帘青的景象,富有诗情和画意;说它是“容膝轩”吧,的确房子不大宽;但比起校长和其他老师住的,却大得多!校长一家七八口只住两小间,得摆着架床,才能住下。白鸽一家三口住的,只跟我住的一样大,其他老师何国基一家四口一间房;洪子青一家六口住的都比我所住狭小。把住的人数和房间的面积平均起来相比,我所住的倒算是大房子了;我很高兴,也很感激,表示谢意。

编者注:取自《廖内端本校志附中华校史》回忆录廖内五年琐记部分摘录】

异 乎 寻 常 的 回 忆

廖内 端华 校友会1956年黎笑村领事专程飞往廖内群岛丹绒槟榔〔位于群岛中最大的民丹岛Pulau Bintan〕,由当地中华总会与各界侨胞代表假座中华学校礼堂热烈欢迎黎领事的到访。黎领事为人光明磊落,事前他先叮咛有关方面…中华总会秘书:千万不可因他的来访而敲锣打鼓轰轰烈烈一场;大家不过趁机见面认识,越简单越好!

当时集合在中华学校礼堂迎接黎领事到访的侨众还不到二百人〔社会贤达、工商界代表、端本和中华二校师生代表等〕;与会侨胞群众心情愉快激动而自豪。

黎笑村领事在讲台上开门见山简述他出差一年多肩负的任务:因荷兰人经营的BTN矿务公司在印尼的锡矿即将国有化。因此我与荷方已点算了有关我同胞廉价劳动力的旧账;不久,我们将派船来遣侨回乡。

黎领事说,从今往后,我同胞绝对不再有在白纸黑字上签名出卖廉价劳动力而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一去不回头的悲惨时日!

话到此,黎领事含泪激昂地说:“现在,我们的新中国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全国同胞正积极尽力振兴中华…….”(会场上响起热烈经久不息的掌声)。

黎笑村领事微笑着说,廖内群岛确是一方水土一种风情,风调雨顺的好地方。黎领事高兴地说,所以在这个群岛地区,我与荷方没有廉价劳力旧账可算。可喜!

黎领事说,他有资料证明:在廖内群岛南部有龙牙〔Lingga〕小群岛;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启动开采小规模锡矿。而在民丹岛北部海域也有个不知名的小群岛〔见证注:Numbing小群岛〕。1935年,荷兰锡矿公司BTN投资启动开设设备齐全露天铝石子大矿务场。据说工人待遇从优(见证注:从丹绒槟榔市北上二十五六公里—民丹岛东北部尽头,就是有充足自来水与高电压和医疗所以及日常生活设施齐全的工人住宅区;由此自然形成小镇,即Kijang镇) 。

黎领事说,他要用现实说实话:如所周知,位于廖内群岛分别动用不同技术开采的矿务场〔见证注:锡矿和铝矿〕的劳动力,全都是来自邦加岛和勿里洞二岛原契约华工同胞后裔。这样,荷兰锡铝矿BTN公司为契约华工后裔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共同促进地区繁荣发展。可喜!

黎领事春风满面笑着说:“今后,愿我华族兄弟世代相传优良传统,发挥开山始祖精神,再创辉煌!”

“端本”和“中华”

印尼 廖内 端华  校友会

“端本”和“中华”两校校政各自独立发展。但是两位一体:先则一分为二,之后又合二为一。既洒脱又凝重。有同时领导两校的校董:丘菘元是端本董事主席兼中华董事,杨钦祥是中华董事主席兼端本董事;有先后执教于两校的教师如孙立民、徐起、周修斌、杨钦钊;有先后就读于两校的学生数以百计。由于战后〔二次大战〕廖内华侨学生人数增加,端本校董杨钦祥、黄大魁、林育清及教师孙立民1949年出而兼建中华学校,一分为二1950年正式开学上课。至1958年因为按照国籍,学生分校上课,中华全体华籍学生和教师转入端本校园二合为一,端本学校部分校志也是中华的校志。

编者注:《廖内端本校志附中华校史》“序言”摘录。郑金殿 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