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星期日

不 怕 失 败 的 人 更 容 易 成 功

人生有高潮、有低谷,要经历很多次“考试”,有时输有时赢是正常的,并不一定会影响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一个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他不断地打胜仗,只输了一次,就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一个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力量弱小,屡战屡败,只赢了一次,就得了天下。这就是楚汉之争的项羽和刘邦。

曾经有一位奥运冠军说,能发挥出色、夺得奥运冠军的最大成功因素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可能很快见效,可能要等很久,也可能收获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失败和成功都是一种收获,没有收获也是一种收获,这就是乐观的心态。

考试的目的不只是拿好成绩,而是通过考试来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看看自己掌握的程度,甚至考试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一两次失利并不要紧。如果你的孩子总担心自己会不会失败、失败后又如何如何,不妨多鼓励孩子的努力,万事只求尽力就好。也可以引导孩子换一个想法,考试成功需要什么?如何创造这样的条件?我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发挥?帮助孩子把时间和焦点放在如何获取成功上。

如果你的孩子考试失利,也不必急着责骂孩子不用功、不努力。任何孩子,不管他平时是否认真学习,都是希望考试成功的。多问孩子几个问题,如感觉怎么样?自己是否尽力?失误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从中学到什么?等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改善的空间,从中积累经验,下次做得更好。这个世界上,不怕失败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是千百年来的成功者已经证明过的。

祝 贺 信

尊敬的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徐楚辉先生

尊敬的印华论坛主席余麦丰老师

尊敬的端华校友会理事会领导和全体校友:

晚安!欣逢“端华校友会”成立一周年庆祝晚会之际,我因有事缠身,不能回乡参加,深感遗憾和惋惜。现在请允许我以顾问的身份和雅加达、万隆校友的代表,祝愿今晚的会庆顺利举行,圆满成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前华校的同学纷纷组织校友会,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一般来说,校友会会员人多,组织性强,容易沟通,容易联络,容易动员,行动快捷。这是校友会的优点。

现在各地的校友会根据各自的条件,有的发展蓬勃,有的在起步,在推动印华社会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各地校友会在复兴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廖内的民丹岛素有“华人岛”之称,天时、地利、人和,这些美好的先天条件,给端华校友会的会务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无可否认,甫刚成立一年的“端华校友会”,在联络校友的感情和团结校友方面,奠定了稳步前进的基础,我非常相信,在曾楚生主席和各位理事真诚合作领导之下,端华校友会的会务必能随着时间的转移而蒸蒸日上。

乘此机会,奉告校友们,不久雅加达的校友会将举办“新国籍法”座谈会,相信端华校友会也必定会关注这个重要的问题。

敬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端华”精神,万古长青!

2006年10月31日

2006年10月16日星期一

佳 节 感 言

廖内 端华 校友会记得我小的时侯,是苏加诺总统时代。每逢佳节,十分热闹。传统节日如印尼国庆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儿童节、中元节、中秋节、中国国庆节日等。那时候的节目很丰富,当地华社团体每逢佳节,不是聘新加坡的潮剧团前来助兴,就是请新加坡的歌舞团过来表演。同时,华社团体还成立潮剧班,培训自己的戏剧演员,组织舞龙舞狮,参与政府主办的各项文化活动。社团和学校每年也都有派队参加政府主办的游行庆祝活动。但是,这种光景一失去就是三十多年。回想当年的历史,不仅记忆犹新,而且让我感慨万端!

近几年来,政府“改了朝,换了代”,总算解禁了对华族文化的封锁,我们终于盼到了逐渐恢复华族在文化领域方面的自由发展。

我们还可以看到, 这几年来,廖内百家姓协会办了义诊、赈灾、探望痉挛儿童等福利活动;在文娱活动方面,它也经常邀请中国的歌舞团、杂技团前来演出,举办卡拉OK赛歌大会等,让市民共享佳节的欢乐气氛;2006年的中秋节,它在会所里,为民众成功举办了会员自己表演的庆祝节目。廖内百家姓协会领导层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义举,深入人心,赢得市民的肯定和赞许!

廖内群岛省议会议长姚武辉、议员蔡建源亲自带领民众及舞龙舞狮团,提着灯笼,一起欢庆2006年中秋节赏月大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最后集中在老桥路尾,观看潮剧的演出。隔了几十年才得以一见的潮剧,确实让市民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人人喜笑颜开。逾千人的观众,衬托出热闹非凡的场面。丹绒槟榔的市民,喜气洋洋地渡过了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十分有意义的中秋佳节。

访巴里岛三语学校

廖内 端华 校友会踏入21世紀,印尼的华文教育終於渡过严冬,进入解冻和复甦時期。过去两年來更开始步上发展价段,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作为邻国马来西亚的华人,获悉印尼华文教育有机会复苏,深感欣慰。一年多來,我一直很想前往印尼,亲自观看当今印尼华文教育的复兴情況。

今年六月,我在雅加达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的协助安排下,到印尼巴里岛参观当地华人兴办的〞三语学校〞。我参观了巴里岛省府登巴剎(Denpasar)三间学校:光明三语学校、文桥三语学校和印华三语学校。

在李卓辉先生的介绍下,我联絡上国际日报巴里岛通讯員曾加廉先生。曾先生現年79岁,然而老当益壯,精神奕奕,积极参与巴里岛华社的社团活动。他十分熟悉並大力支持巴里岛华文教育的发展。

我在街上与印尼华人青少年交谈,看到他们连半句华族语言都不能讲,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注意到当前印尼华教的复兴,与马来西亚华教的发展是有所不同。马來西亚华人子女就读华文学校是接受母语教育,但是,印尼学校對青少年的华文教学是第二種語言教学。我读到的当地华文报章评论也直接地指出,对印尼华人青少年來說,华语不是母语。尽管他们的华人身份不可改变,但华语已成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与受过以华语为母语教育的印尼老一辈华人不同,印度尼西亚语反而是成为印尼华人青少年的母语。

1966年,印尼政府全面封禁印尼华文学校时,曾加廉先生是印尼一间颇具規模的华文中学的校長。他说,尽管当前印尼华人发展华文教育面对重重困难,师资难、教材难、资金來源难等,但是在当地华社精英的努力下,印尼华文教育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遍地开花,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据他反映,学校应走怎样的路线,应该以英文为主,还是以华文为主,曾出现不同的意见。最終大家认为应该是三语並重。这样培养出來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更有能力面对社会的挑战。

光明三语学校会计部的江小姐华语流利,是廖内群岛的印尼华人。她说,新校舍将在今年七月新学年开课时正式启用。开设的班级从学前的唱游班、幼儿班至小学六年级。

华人一向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他必須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有办法送子女进入收費不菲的私立学校受教育。长期依赖中国教师不是办法,归根结底还是必須靠本地人、本地的师资,发展本地的华文教育。印尼华教的发展正在经历这个进程,需要胸怀大志的华社社区领袖,出钱出力推广。

据曾加廉先生提供的资料,就读三语学校学生每月缴付的学費至少要50万印尼盾(约为马币200零吉),有些收費还要高好几倍。他说,由於收費高,只有中、上人家才有能力送子女进入三语学校。他又说,为了普及教育,今后应开设一些收費较大众化的三语学校,这才有利于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2006年7月12日星期三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行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平均海拔4000米、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30.9亿人民币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运行。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在“雄鹰也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上,奔驰而过,创下了列车运行于世界屋脊的新记录。旅客坐在列车里,并没有感到不适,车内氧气充足,呼吸舒畅。几代中国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青藏高原铁路由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段,长1142公里。在5年的建设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近日结束的青藏线客车试验表明,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青藏线客车完全适应青藏高原地理气候条件。列车在制氧、空调采暖、电气性能等各方面试验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旅客可以放心乘坐。不过,心、肺、

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盲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

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列车的每节车厢都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系统,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供氧系统,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呼吸,以应对高原反应。为了让乘客逐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进藏列车内的供氧量不会与平原地区一样,而是模拟一定海拔高度的空气状态。比如在海拔5000米时,车厢内的氧气含量相当于海拔3800米。经过这一路调整,绝大多数乘客到拉萨时已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青藏铁路是一条铺在冻土上、穿越了高原野生动植物家园以及亚洲大江大河源头的特殊而敏感的铁路。那是一条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世界顶级旅游带。

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大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等优质旅游资源。这里有世界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大面积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有占全国总数35%的各种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地势地貌、丰富的高原生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旅游者的脚步。

许多年来,多少人来来去去,都在探寻西藏的秘密。是那一望无际的莽莽高原,还是那清彻碧蓝的彐域神湖?是那连绵不断的彐山冰峰,还是那载歌载舞的高原之子?是大昭寺星星点点的酥油灯,还是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也许是,也许都不是。

2006年7月10日星期一

重回母校故地…丹绒槟榔

廖内 端华 校友会首先,衷心感谢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的深情厚意和积极筹备,促成我重回母校故地的愿望得以实现。

今年是我父亲洪子青百年诞辰,同时也是我父母亲入廖到端本任教,至今六十周年纪念,更是我回国四十年后第一次申办护照出国,也是首次赴香港。当我拿到护照和新加坡驻厦门领事馆签发的两年有效签证时,真是百感交集,欣喜若狂。在离开母校一万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就象美籍华人费翔先生十几年前唱红了的那首歌里的词:“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等待着有一天重返自己的出生地丹绒槟榔和父母亲教了整整二十年的端本学校及住了二十年又六个月的端本绿荫园,期盼能与孩童时代的亲友们畅叙情谊,谈天说地,憧憬华校能早日复办的美好愿望。

1964年,我毕业于潘文清老师任班主任的端本小学六年级甲班,当年11岁,是全班54位同学中年龄最小,也是至今唯一在中国大陆的同班生。1965年,升入端本中学读初一,次年上初二学校就停办了。闭校那天是清明节,我身临其境。幸好那天放季假,上午父亲照常去宏毅厅办公,与郑校长商讨财务预算问题。随后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我和母亲在绿荫园万分焦急,虽然离宏毅厅近在咫尺,当时却禁止通行,不知父亲的安危。临近中午,当人群冲过封锁线时,还未见父亲回家,我们都哭了。原来他看到当时形势不妙,等过了正午,事件稍为平息之后,才从学校后门出来,绕了一大圈,走了一个多钟头,从他经常打网球的球场〔中华学校篮球长斜对面,旅馆旁边〕钻进去,回到绿荫园家里,总算劫后余生。虽然后来局势有些平静,但从此结束了父亲长达四十年,母亲三十七年的华文教育生涯。我13岁也失学了,便挑起家庭担子,一边卖香烟,一边当家教。一年后,虽然父母亲在当地人缘不错,父亲还有一些经常在一起打网球的税务、海关及移民厅的朋友,但终因在廖内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难以容身,只好卷起铺盖回老家。父母亲与周修斌老师成为端本第一批老教员及我四个人做正式手续经新加坡回国。我们那天从老桥路下船,乘“金狮号”货轮,当时很多老师、同学和朋友来为我们送行,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料船到新加坡后,当局以两国尚未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为由,上了红灯码头不准进市区,我们本来想在新加坡为外祖母扫墓及会晤亲友的愿望最终成为泡影。后来,每人交了500新币做为担保金,等待第二天开往广州的“大宝宫”挪威籍客货轮,我们才可以离开新加坡。消息传到廖内,当时准备要回国的老师、同学没人敢办正式手续,而是坐私渡船抵新加坡后停留一段时间再申报离境回国。出生于新加坡,同时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女子学校的母亲,没想到她教了几十年书,为印尼华校站完最后一班岗却有如此悲惨的结局,怎么也想不通。他们目睹了端本从只有小学到后来办到初中、高中的发展过程,对端本怀有深厚的感情。

回国后,我们的生活更艰苦,不仅夏有酷暑,冬有严寒,租屋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卫生间。我们住了二十年没有卫生间的房子,父亲和我第一任务就是学会挑水,而母亲也要学会怎样去烧又脏又黑的煤球。她在七十岁时,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还毅然用缝纫机给人家车装蔬菜的袋子,一个工钱才一分钱,还要家人用扁担挑着去接送材料。在那个什么都要票〔粮,油,煤,布,鱼,肉,蛋,糖,肥皂,香烟等票〕的年代里,父亲从一个昔日南洋老先生,变成在寒冬酷暑的季节里,也得早早起身去排队买东西的老伙夫。他们与许统豪,周修斌,郑庆贞等坚持到学校关闭后才回国的老教师一样,成为无工作,无退休金,无公费送疗的三无老人。郑校长、陶老师、徐才英、杨欧声、沈再添、方安发及王赛明等端本老师分配到华侨农场的的日子也很难过。我们这些1966,1967,1968年回国的学生都去农村“修理地球”〔恳荒种田〕。耕种之压抑,物质之匮乏,生活之艰难,在谁也说不清楚的年代里,确实让我们这些南洋客难以承受,难以想象。当年端本校训“勤毅朴诚”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了多少个筚路蓝缕、宵衣旰食、敬业爱岗、默默工作和甘为孺子牛的端本教师,他们靠坚强的毅力,学会适应艰苦的环境,也知道怎样去热爱学生,宽容他人,理解社会,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却是很少很少。

至今,我们深深的怀念端本校董和老师们所做的贡献。我们重提往事,不为别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或多或少都能了解到先辈们在海外创办学校之苦,包括那些仁人志士、出资献策的华人老前辈,他们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寻找一条能适应当地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创新的办学之路。

时代已经变化,苦尽甘来之时,弹指一挥,四十年瞬间过去。岁月的流逝,抹不掉我往日的记忆,老师们给我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认真批改作业,严明爱护学生,至今仍牢牢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觉得学校的老师和我那教了几十年书的父母一样,清贫而高尚,任重而道远,是最可尊敬的人。他们的精神,如同发芽的种子,遍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生活在海外的端本中华学子校友们,他们继承传统,并没有因为华校的关门而中断华文的传播。他们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环境,在逆境中求生活,在变化中谋发展。他们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为校友会的工作,为社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衷心感谢他们的辛勤耕耘和支持。

06年4月2日,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从福州出发经深圳罗湖入关与校友们一道,应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的盛情邀请,分乘国泰和新航两架飞机从香港起飞,踏上了重回母校故地…丹绒槟榔之旅。

下午3点,飞机徐徐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这是母亲出生的地方,也是父母亲步入婚姻殿堂的地方。六十年前,他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从这里出发到端本学校任教。在整整二十年的岁月里,他们与端本同甘苦、共命运,陪伴这所学校走完历史使命的路程。四十年前,他们又从这里起程,坐船回唐山。今天,我带着他们的嘱托,来圆我自己四十年的梦。

走出机场,便受到潘文清、廖瑞荷夫妇等校友的热情迎接。潘老师几乎全家出动了,由于大家在飞机上未能填好入境新加坡的表格而带来整整一个小时的延误,要马上安排六十多人转到码头上船,真够他们紧张和受累的。幸亏他很有经验,将所有成员的过境资料事先全部填好了,大家只要签名就能顺利通过,节省了很多时间,还为我们准备好了点心,矿泉水。

下午5点半,从新加坡丹那美拉码头开船,约两个小时之后,客轮停靠在荷兰桥码头,我们已经抵达丹绒槟榔了。一出船舱,就有同学叫出我的名字,并告知何文希同学已从雅加达来廖相聚。我们这一行人,按远道而来的贵宾待遇,轻松走出海关,另有专人为我们办理落地签证,不用我们操心,非常方便。

我们坐车来到旅馆,就感受到浓浓的故乡之情。晚饭时,我无心吃饭,从餐馆跑出来两次,急欲寻找儿时的朋友。饭后,当我返回旅馆大厅,便见文希和她弟弟其芳已经在迎候。我们与同行的逢榕、逢娜、逢丹、其迁这些昔日成长于端本校园的孩子留影后,便立刻驱车前往郊外会晤何师母。已经八十岁的何太太,神采奕奕,看上去不到六十岁。四十年离别,有多少话要说,我们紧紧拥抱,热泪盈眶。过去我们是壁邻,何国基老师住在绿荫园左边第一间,我住在左边第二间,两家厨房也是隔壁。我拿出四十五年前杨亚春老师为我们拍的旧照片,看当时我和文希,文端,其芳四个小孩子都是因为牙疼,嘴巴贴膏药布的狼狈相。我们常在一起玩红豆籽,捉迷藏捉到对面中华学校,玩累了就回到井边冲水洗澡。

如今绿荫园,敬业院,启迪院,宏毅厅,毓秀楼,力行斋,致远斋,迈进斋,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都是荡然无存,唯有中华学校保存原貌,改名“民丹学校”。

令我惊喜的是,五十年前,金娘女保姆带大我的时候所住的公司巷口房子一点都没变,连房间、门厅挂的那张关公象,摆设都是原样保存,这都是我是从金娘和他丈夫遗像中看出来的,房子目前已租给讲潮洲话的人了。由于母亲要教书,我从出生28天到7岁一直是金娘带大的,后来郑校长的长子其迁,其旋也给带过。她有四男四女,长媳是陈亚苏老师的大姐,四个男儿当过公司巷口码头的工人,四女婿王闻基是端本校友。金娘的夫家林氏,娘家黄氏都是丹绒槟榔华人大姓,也是老创业者。她身穿沙龙装,非常疼爱我,在我上幼儿园一年级时,她经常在教室门口等我看我,到了7岁我还常常被她抱着,背着,我不愿意回绿荫园,家里拿我没办法。当时,我学习成绩很差,被骂我哭她也哭,这在端本是出了名的。后来我妈没办法,想了一个法子,请金娘暂时离开丹绒槟榔到她二女儿那里住一段时间,等我见不到金娘才会死心回到绿荫园。回国前的最后一晚,我到金娘家地板上睡,水屋人家都睡地板。如今,廖绣阳老师见到我总是开玩笑说:“你的应菜母〔金娘〕见不到了”。这次回来,我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过去相处的金娘小女儿林美明,次女林美娇,其他长辈大都离开人世。见面的情景,那种场面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小小槟榔城,感人故事真是多;甚至是四十年前,母亲为我的同学郑炎腾织羊毛衣,羊毛背心,他提起此事时也是感人肺腑,我真的是,不虚此行。

更令人激动的事,是4月4日晚的联欢晚会,来自海内外大约7百名校友齐聚一堂,纪念端本诞辰96周年。廖省省长代表及丹绒槟榔副市长都出席大会并讲了话。三地校友会主席曾楚生、林汉仁、谢民卫先后发言。出席晚宴年龄最长者有八十来岁,最小者是校友陈慧莉从中国福建带来的小孙子。

在晚会上,我见到了十几位小学和二十位初中的同学。当年小学毕业班班长李财宝,今天风采依旧,一个大帅哥的模样,他向班主任潘文清道一声“老师好”,也代表我们全班同学感谢昔日老师的培养。当年“涛声依旧”,今晚歌声嘹亮,昔日校园里团结友爱,而今会堂里友谊长存。四十二年前,我们小六甲班在庆祝校庆,国庆的语文,数学,作文,书法,演讲比赛中获奖的二男三女,这次我都见到了〔其中一位是在新加坡相见的〕。联欢会结束以后,我们十几位同学与小学五六年级的班主任潘文清老师以及初中的班主任李汇文老师合影留念。我们小学六年甲班全体师生毕业照已制成光盘,在印尼,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留存,这是端本学校最后的第二届小学毕业班,这些五十多岁的人大概是现在比较年轻的校友了。

在离开丹绒槟榔前两天,在郑麟定老师儿子郑士勇的引见下,我见到了丹绒槟榔年龄最大的老师周章印先生,老先生还很健康,他1945 年至1950年在端本任教,他非常详尽叙述我的父亲是当年林飞鹏校长聘请来教书的。在曾明尾先生的介绍下,我还见到了叶凡逊老师的儿子叶庄荣,叶老师和我父亲都是福建南安人,是端本学校的“老搭档”。我还与校董黄顺清先生的女儿黄秀卿老师会晤,黄老先生是我父母在廖内的至交。短短几天的丹绒槟榔之旅,我想见的人很多,但不可能都如愿。衷心感谢潘老师一家,彭梅桂一家,何师母一家、郑士勇、李昌桦、曾昭伟、徐共廖、黄秀卿等老师、校友及我们班上十几位同学的热情接待,宴请,开车接送旅游,赠送礼物。

2006年7月2日星期日

沉痛悼念黄宝印校友

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名誉主席黄宝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6年7月3日晚10时45分逝世。

廖内、广州、及香港校友会,代表全体校友献花圈、挽轴,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家属致以深切的慰问。

定居新加坡的校友及福建、香港、印尼等地旅星校友:郑永美、曾楚如、潘文清、廖瑞荷、曾锐文、郑士华、孙薇儿、许玉珊、陈芝兰、周雅香、张美露、叶伟华、陈兴信、张慕芸、林耀珍、陈少颜、彭吉辽、郑逢漓、郑其旋、郑士勇、黄春兰等先后前往探丧并赠送赙仪。

7月7日下午3时出殡时,校友彭吉辽、潘文清、廖瑞荷、郑逢漓、曾楚如、孙薇儿、郑士华前往丧居,陪同家属友人约有六十多人,送黄宝印最后一程。

¨黄宝印祖籍福建厦门,小的时侯,父亲是廖内码头工人,兄第姐妹9个。黄宝印是家中长子,得挑起家庭的部分负担,他读到初中二,就因家贫而不得不辍学,不过他还是半工半读,在端本初中夜校结业。

黄宝印深深体会到金钱和事业的重要,他说¨没有钱,也就没有事业,没有事业往往也没有朋友,也就没有社会地位可发挥,而我从小就希望有钱,好让我对社会的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黄宝印是个讲信誉、重情谊的人。他当年在廖内端本初中的十余位同班同学,如今己在广东和福建落户,黄宝印也不忘帮助这些当年的朋友。他说:¨我曾经穷过,我知道穷的滋味,所以我乐意帮忙在经济上有困难的人。

已在商界享有一定名望的黄宝印,对名利是越看越淡。他说:“在挨苦的日子里,羡慕别人飞黄腾达,到自己美梦成真之后,又觉得金钱其实是身外物。”

1997年9月中旬,廖内及新加坡的校友组团前往武夷山参加校友大聚会,黄宝印知道后,非常关心,积极支持,捐新币500元,充做团队活动的补助经费。

黄宝印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本着¨取之社会用诸社会¨的认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接济相知贫苦人家,不遗余力贯彻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了海内外校友的赞美和尊敬。

2006年6月11日星期日

做 一 个 现 代 老 人

廖内 端华 校友会老年是人生最漫长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学会发挥它的能量,学会“经营”它。一个人假设能活到80岁,那么,从60岁到80岁这20年,占人生的1/4,未必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

当然,同青年人比,老年人经营人生,有劣势也有优势。劣势很明显:年老体衰,生理上、精神上都有惰性,某些人,不到60岁,已经暮气很深;但优势也突出:阅历丰富,有成熟的头脑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时间充足,身心自由,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目标来安排生活。

思想趋向保守、封闭、狭隘,这是老年人最易犯的毛病,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学习,要努力开动脑筋。有了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在晚年还能有所发挥甚至超越中青年时代。

要让退休生活精彩度过,首先要心平气和。怀旧、念旧是老年人自然的心理表现。我们老年人要让我们的思绪尽情畅游在美好的回忆中,抛掉那种种不愉快的阴影,过好每一天,因为健康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这就是保持好心态的方法。

雅 加 达 之 旅 与 私 立 学 校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应兄长一家人的盛情邀请,我们于8月11日离开新加坡,乘搭德国Lufthansa班机,踏上了阔别12年的雅加达之旅,与亲友团聚12天。这是我第五次重游雅加达,也是头一回在自己国家的首都度过61周年的国家生日,亲身感受到当地华族同胞参与庆祝国庆活动的爱国热情,意义重大,令人感动!

由于行程安排得当,让我们有机会拜访定居在雅加达的学长、学弟及亲友,向他们表达问候之意。他们是:陈友梅、洪婵侬、陈锦锭、陈筱玉、陈友正、黄水英、吴玛文、郑有顺、凌美云夫妇、凌云海夫妇、邓国生夫人、吴奕光、易素玲、杨文兰、何文希、巫德兰、苏桂香夫妇等。感谢他们拨冗接见、或宴请、或赠送礼品、或安排私人度假屋。

850万人口的雅加达,车道拥挤阻塞,就连高速公路也不能幸免,交通不便之处,可想而知。如果自己没有车,难于出门。不过,做为印尼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雅加达这两年来的治安状况有显著的改善,是不争的事实。这几年来,在雅加达周边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市镇,如Serpong,Kota Wisata等,居住环境优雅,房屋造型漂亮,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工程处处,保安值勤称职,学校、医院、市场、商店、购物中心、美食广场、康乐设备等,应有尽有,很受青年人的欢迎。

看惯了一般大城市比比皆是的类似景观,沿途偶尔出现的私立学校,更能吸引我那关注的目光,令我兴致勃勃。我想知道,这些有名望的私立学校,是如何向新生收取入学报名费和学费?

据学生家长透露,雅加达比较有名望的私立学校,含幼儿园、小学、中学,是家长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儿童3岁就读幼儿园算起,不必转校,接受直通16年的教育,其入学报名费在一千六百万盾上下〔约新币3000元〕,每个月的学费在五十万盾上下〔约新币100元〕。除了学习印尼语、英语之外,要是有哪一所私立学校增设汉语教学的课程,就会引来家长竞相报名,将该校列为孩子的首选学校。

受过教育熏陶的家长,非常重视幼儿的教育。根据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从三岁到八岁〕,学习语言最为迅速。这个时期的儿童,很容易接受所听到的语言,能够逼真的模仿老师所发出语音、语调。因此,家长认为,有必要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就让他们学会语言,学好礼仪,让他们有一生能受用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知识,为往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像雅加达这样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家长按自已的能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期待自己的儿女将来成龙成凤、事业有成、飞黄腾达,这是很自然的心理表现。雅加达有名气的私立学校,新生报名额因此出现爆满、供不应求的现象,是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惊奇的事。

众所周知,私立学校不仅自主而且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方面,私立学校因为有足够的资源,所以能为学生提供规模较大的校园,布置舒适的学习坏境,配足优良的教学设备,聘请合格的教师,挑选能干的校长;私立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鼓励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积极开展学生文化娱乐、体育竞赛等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私立学校管理层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采用企业经营的手法,向学生收取昂贵的入学报名费及学费,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聘请老师,留住教学人才,既尽心为资方创造盈余,也尽力给私立学校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陈友正老师在纪念华中校庆67周年联欢会上的讲话

校友会辅导委员会和理事会同学、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去年9月3日我们在金沙酒楼纪念66周年校庆,种种动人的情景到目前还会在我脑海中出现。今天我们在自己的家〔会所〕纪念67周年校庆,虽然规模不大,可是意义相同。这表示华中赤子缅怀母校拳拳之情始终不变,永不退色。今年我们又一次聚首联欢,这也是校友会给我们的机遇。三、四年前校友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刊物《华中春秋》,成绩斐然。校友会的确获得全体校友、教师的支持和拥护。现有会员2800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校友会不是没有缺点,但功大于过,这是有目共睹的。

最近校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可是事态并不是一般同学想象的那么严重。总归一句,这些问题都属于内部矛盾。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必然朝向健康方面发展,会成为一切工作的推动力,把坏事变成好事。经验告诉我们,不少看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就会真相大白,是与非,黑与白,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总觉得我们必须以冷静的头脑来看待一切问题,了解实际情况,才有可能避免偏见和不正确的议论,避免误导所引起的不良作用。我想在座的校友、教师也会有这样的共识。校友对理事会有意见,提出问题,应该及时处理。如果理事会认为问题、意见不对,可认根据实在情况澄清,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对相对的意见或者是错误的看法千万不要当头一棒,尤其是扣一顶帽子,这是最不好的〔5月27日颜丽玉老师在座谈会简说的要点〕。提的意见正确,却不被接受,被置之不理,可以通过各自年届同学会讨论,光明正大地提出书面建议,用不着意气用事;或者因几句难听中伤的话而怀恨于心,企图对立,私下搞小动作,甚至于流传匿名信类似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于事无补,只有损坏校友会的形象,对自己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校友会是大家的,来之不易。建立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兴旺的校友会,应该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为了巩固团结友爱的基础,我提议今后凡是破坏团结的话不说,破坏团结的事不做,破坏团结的文章不写,树立“三不”的信条。有意见、有问题应该理直气壮、光面正大地向理事会提出来。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任务是全体校友、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全力以赴支持校友会争回母校失地;让我们全体校友在胸膛里烙印四个字:“还我华中”!让“还我华中”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持校友会完成历史使命。

有史以来,天涯海角、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华中子弟,向来心连心,凝结成“华中情”;久经考验的“华中情”,不怕打击,越打越坚固。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华中情”到处开花结果,处处飘香,这是奉献给母校最珍贵的礼物。让我再次重复,“公诚勤朴” 永放光芒,华中精神万古长青。

谢谢!

2006年6月1日星期四

华侨大学开办海外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与印尼华文教育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欣闻曾锐文、曾昭伟、李昌桦、易炳合、郑炎腾、谢赤元、辜世美、吴清玉、黄海山、吴高晏、罗明春、符慧平、符昭光、谢美兰、黄顺福、吴佩珍、易思华、曾惠佳、潘良初、魏茂凤及纪立秋等21位校友,报名参加华侨大学在丹绒槟榔开办的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另外,谢美娇、杨芝常、杨振鎔、曾瑞华、曾楚生、叶彼得、黄九球、郭翔燕、杨国平及辜亚顺等10位校友为该班试读生。经历了40年之后,31位校友终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昂首走进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的课堂,成为华侨大学的校友,圆了大学梦。华侨大学椰加达智民华文学院院长陈玉兰硕士专程前来丹绒槟榔为他们举行开学典礼仪式。我衷心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

汉语,就是汉族的语言,是中国主要的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言,也叫普通话。汉语的每一个字,采用拉丁字母注音,并用符号表示声调,称为汉语拼音。

华侨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于1960年由中国政府创办,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 ”为办学宗旨;以“宽容为本、和而不同”体现校园精神。目前在校学生是两万四千人。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首任校长,现任校长是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吴承业教授。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及各级政府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等先后担任华侨大学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宋德福先生。

华侨大学如果抓住了当前难得的机遇加快发展,假以时日,一个总部在泉州,拥有泉州、厦门两个校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华侨大学将会在全世界华人及华文爱好者的面前崛起。

华侨大学自2000年在印尼雅加达、泗水等地开办了第一届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以来,已经培训了不少优秀的汉语教学人材,为印尼华文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印尼的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包括端本学校和中华学校在内,拥有1500多所华文学校。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华文教育终止了30多年,形成了今天无法弥补的华文教育断层。直至1999年,华文教育才被解禁。从此以后,华文教育蒸蒸日上,方兴未艾。在印尼各地,华文补习班及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成为华文教育在印尼持续升温的重要因素。两国教育部门现已签署了相关的师资培训协议,由中方负责派出汉语教学专家赴印尼各地培训华文教师。印尼政府不仅鼓励其大学和中学开办华文课程,还为此制订了2004—2007年的“四年计划”,拟在印尼全国80个城市的8000所国民高中开设汉语选修课,积极发展以印尼文、华文和英文为主的三语学校。

在印尼办华文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匮乏。印尼华裔人数逾千万,四十五岁以下的华人普遍不懂华文,不会说华语。除了补习班和华文学校,一些大学和国民学校有意将华文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向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请求派出教师却不能如愿,培训大批合格的华文教师已成为印尼华文教育最迫切的问题。据印尼教育部门的估计,全国至少需要三万名华文教师,需求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现有的华文教师大多已经六十多岁,他们虽有极大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长此以往则难以为继。并且,这些老教师不大熟悉现代汉语的教学,为此,印尼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一方面,请中国专家前来培训师资、开办华侨大学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或直接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中国大学学习。

由于汉语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提升,印尼各地学习华文渐成时尚,不仅华人莘莘学子加入到学习行列,不少印尼其他族裔也因对华文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而加入其中。

在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成立之后,一方面引导各地的校友,融入当地社会,与其他族裔和睦相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迳,唤起校友和社会大众的共鸣,积极参与三语小学的创办!

短讯:

  1. 2005年10月31日,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通过本地律师楼正式向政府有关部门注册,成为合法机构。因此,校友会决定,2005年10月31日为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正式成立的日期。
  2. 2006年3月19日,校友会议决,成立筹备委员会,负责举办4月4日校友联欢晚会,庆祝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的成立。筹委会主席:李昌桦,副主席:曾昭伟,委员:杨钦钊、谢赤元、郑炎腾、李丁鸿。
  3. 2006年4月4日,来自廖内群岛、椰加达、万隆、峇淡、丹绒峇来、占碑、泗水、广州、福建、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约700位校友,莅临丹绒槟榔市香格里拉餐厅,参加了盛况空前的联欢晚会。
  4. 2006年4月20日,香港校友会会长谢民卫关于廖内校友会推动华文教育的计划,于电邮中说:“我们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永不忘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承担,都有同样的想法和感受,都有同样的共鸣.本人也有同感。”
  5. 2006年4月24日,北京许良韶校友在电邮中说:“这次廖内校友会盛况空前,这么多校友参加,说明校友对华校还是很有感情的。多么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在廖内的孩子们又可以学习华文了。到时候需要我们出力的当义不容辞。”
  6. 2006年5月4日校友会副主席曾昭伟接见马来西亚福州公会访问团。
  7. 2006年5月16日,校友会接待华侨大学椰加达智民华文学院院长陈玉兰硕士,欢迎她专程前来丹绒槟榔,为学员主持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的开学典礼仪式。
  8. 报读华侨大学自学考试本科班的学员,准备以3年的时间读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者,校方将授与学历和学位证书。课程分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

    专科以三个阶段修10门课。第一个阶段的科目是现代汉语、中国概况和教育学;第二个阶段的科目是汉语写作、中华文化知识、语言教学法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三个阶段的科目是中国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欣赏和汉语成语。

    本科修10门课: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高级汉语写作、现代汉语语法专题、华文教育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汉字文化、汉语修辞学和毕业论文。

  9. 校友会支持校友报读华大,拨出一间课室充做学习的地点。学员自己捐款布置课室,安装空调,购买桌椅。每逢星期六晚上7点至9点及星期日下午2点至4点,大家坐在一起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10. 《通讯》将详实报道客观事物及登载校友的来信来稿,让广大校友和各界人士了解校友会的活动。为加强和丰富《通讯》的内容,编辑小组鼓励各地校友,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表扬好人好事,以共同参与的精神,办好《通讯》。
  11. 《通讯》呼吁各地校友,结合廖内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搜集资料,总结经验,书信投稿,全力支援校友会在创办三语小学的过程中,披荆斩棘,少走弯路!

2006年5月25日星期四

智民华文学院在丹绒槟榔开办华侨大学海外汉语自学考试本科班

廖内 端华 校友会经过华大同学吴直达努力穿针引线及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及认可,2006年4月4日,协办单位,华大的校友会会长林耀兴前往廖岛丹绒槟榔,参加端本中华校友会的联欢晚会。隔天早上九时,林耀兴会长跟校友会的领导层、理事在其会所举行座谈会,专题谈华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情况,介绍华大及一些入学手续的细节问题。他们对华大要在丹绒槟榔开一个班表示大力的支持。

5月16日,华大主办单位智民华文学院院长陈玉兰硕士为了落实华大要开一个班的诺言,专程前往廖省跟端本中华校友会领导层、理事及学员座谈及举行一个开学典礼仪式。首先由校友会副主席李昌桦致词,欢迎主办单位陈老师的到来,阐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为了迎合教育部对师资的要求,华文教学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通过这个学习过程,造就更多的华文师资,提高廖省华文教学的水平。

接下来是陈玉兰老师讲话,她具体介绍了华大的优良教育情况后,还分发教材、书本、考试大纲、参考书和练习题。双方都谈得很满意。

陈玉兰老师说,此次华大能够迅速落实开班,多蒙曾楚生主席、曾昭伟副主席、李昌桦副主席、曾锐文副秘书长、谢赤元等领导层及椰加达华大校友会会长林耀兴、萧伟顺、吴直达及陈友正老师的大力协助,谨致谢意。

陈玉兰老师期待有更多类似的交流机会,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都能符合学习的要求,取得学历、学位文凭,为印尼的华文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学位文凭已获得印尼教育部的承认。

据最新消息,学员报名的已有21位,试读生10位,相信还会继续增加,协办单位将派老师前去辅导。在自学的过程中,雅加达华大校友会将选派几名校友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其学习心得。

由于丹绒槟榔市的地理优势,发展华文教学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往后,华大在廖省有一个点,对整个廖省弘扬华文文化及辅导师资,将带来积极作用。廖省爱好华文的人士,有意就读者,可以直接向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联系。

【者按:国际日报是印尼目前销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它全面而深入地报导印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华社的活动,为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动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6年5月15日星期一

从中国“出口”孔夫子说起(摘录)

陈有为〔华盛顿〕

中国向外部世界出口的数不尽物品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品牌,叫孔子学院。

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开张以来,在美国、加拿大、瑞典、英国、德国、葡萄牙、塞尔维亚、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南非、卢旺达和澳州,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命名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机构,相继出现,蔚然成风。迄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办起了80 所孔子学院和小规模的孔子学堂,还有更多的国家提出了办学申请。…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批量出口,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它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潮,必然会带来使中国文化思想向外传播的软实力。…

而今被“五四运动”砸烂过的“孔家店”,却在世界各地遍设“外卖连锁店”。虽然孔老夫子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五洲四海成千成万的洋弟子要对他行尊师之礼。…再说,中国官方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内外政策新方针,原本出于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

历史的进程就是不断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由于孔子在西方和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享有与希腊古代哲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的盛名,而被奉为世界伟人;更由于中国需要推行和谐外交以广结善缘,当年被批倒批臭的孔老二现在又身价百倍,成了对外文化输出的头号精神产品。…

人们只要一听到孔夫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就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亲近感。孔夫子是中国能够向外推出的,与任何世界文化名人相并列的唯一一张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思想大品牌。过去把这样一件无价之宝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实在是愚不可及。现在醒悟过来,犹未晚也。…

从孔子传诸后世的一些言行来看,固然是只唯上不唯下,把他的治国理念完全寄托于明君行仁政,而无任何制约君权之设想。但在晚周之后礼崩乐坏、天下纷乱的春秋时代,既无有组织的反对党派又无公民社会可言,不寄望于明君出世以德治国,还能寄望于什么?

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

从历史观点来看,如果不是由于皇权专制与忠君思想贯穿整个华夏历史,中国的天下大一统局面就不可能保持几千年之久。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不论是姓刘的,姓李的,姓朱的,也不论是汉人、蒙人、满人,只要登上皇位,就必然要开疆拓土,维护江山社稷与华夏版图。如果没有孔子提倡的道德与政治规范,人人都可以自立为王,则神州大地早已变成四分五裂的欧洲了。

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 编者按:作者是华府中国论坛社社长 】

学 语 致 用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新加坡人趁年轻时把华语的基础打好,工作、生活都能受益…”八十二岁高龄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今天傍晚现身上海。有趣的是,李资政今天对外界披露的,既不是中新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后汪辜时代”的两岸问题,而是半个世纪以来其个人学习华语的点滴心得。

李光耀所著《学语致用:李光耀中文学习心得》的中国大陆版今天在上海首发。外界将该书的发布,视为李光耀此番中国之行的“重头戏”之一。

《学语致用》记录了近五十年间李光耀学习华语的“奇闻逸事”。出版商证实,去年六月该书在新加坡首发后,不仅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还受到整个华语世界的普遍关注。

鹤发童颜的李光耀资政在现场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近年来不少新加坡华裔家庭只习惯用英语,而淡忘了华语;与此同时,中国人来新加坡旅游、做生意的人数不断增加,新加坡越来越需要与中国打交道。他认为,如果华语在新加坡无法继续传承,就不仅是失去一种语言、一些生意,还会失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珍贵的友谊。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举一反三、多听多讲”,这是李光耀资政坚持不懈学华语的心得。他感慨,自己学华语与中国人学英语,大概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有分析人士认为,李光耀资政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认定,新加坡经济未来拓展的“腹地”在中国,遂带头发起学华文运动,实际上是为新加坡“寻找出路”。这印证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中国的崛起将使世界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亚洲,他并认为“掌握华语是新加坡人很大的竞争优势”。

短讯:椰加达讯:印尼国会全体党派昨天一致通过新的国籍法,标志着所有在印尼出生的华裔等少数民族不会在国籍问题上受到种族歧视,今后他们跟所有印尼土著一样都被当成印尼人。新法律第二条文引述1945 年宪法第26条文说,“印尼人是印尼土著和其他民族并已合法成为印尼公民者”。新国籍法对“印尼土著”的定义阐明为:凡是在出生时已成为公民的印尼人,而从未自愿领取别国公民权者。印尼华裔占全国人口2亿2000多万的4%左右,他们向来在国籍问题上遭遇歧视。此外,昨天通过的新国籍法也允许印尼人跟外国人所生的孩子拥有双重国籍,直到他们18岁时才须选择单一国家的公民。司法与人权部长哈密昨天说:那些跟外国人通婚的印尼妇女,根据新法律也不会自动丧失印尼公民地位。

2006年5月8日星期一

印尼华文教育的教材来源

据初步调查,印尼目前使用的华文、汉语教材至少有以下一些∶

  1. 中国大陆出版的:
    • 《中文》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主教材加练习册A
      • B及教师手册各12册
      • 共48本;
    • 《汉语》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儿童汉语》〔以下全是北京出的〕
    • 《汉语会话301》
    • 《问与答》
    • 《说话课》
    • 《汉语初步教程》
    • 《标准中文》
    • 《生活的智慧》〔繁体〕。
  2. 中国台湾出版的:台湾侨委会为菲律宾编写的《菲律宾新编华语课本》,小学课本,
    1~6册,另配练习,可能也有教师手册;《国语》。这两种书都是繁体字,注音字母。
  3. 新加坡出版:《好儿童华文》,小学教材,1~6册,配练习,未见教师手册;另配一套《阅读》1~6册。其前身是《华文小学教材》,在印尼仍能看到。此书用简体字,汉语拼音。
  4. 印尼自己编写或改编的教材。万隆博朗安大学曾据北京大学的《汉语教科书》自编过教材〔肖频,1996『3』〕;雅加达的达尔玛-贝萨塔大学自编了一本综合教材《实用汉语课本》,简体字,汉语拼音,配印尼文解释;雅加达的黄秉杰老师根据《汉语会话301》编写了印尼文对译的《Percakapan Bahasa Mandarin》;印尼东方语言文化中心和新加坡某出版机构2001年6月推出一套新教材《好学生》,据称有模仿《好儿童》的倾向。

目前印尼最受欢迎的华文教材是暨南大学的《中文》、新加坡的《好儿童》和北京的《汉语会话301》等。

《中文》教材已获准在印尼印刷,相信会大大缓解印尼教材紧缺的矛盾。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关于印尼适用的华文教材,有两套汉办立项的教材正在编写印行中。一套是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材,包括教学法、中国文化等4本,由暨南大学、云南师大、广西民院和福建师大分工合作,对印尼华文师资培训应有一定的帮助;另一套是广东省组织编写的供印尼使用的教材(6本),内容包括《学华语》〔1~6,儿童用〕,《当代华文教程》〔1~4,中学教材〕,《突破汉字难关》,《汉语-印尼语HSK学习者词典》,《汉文文法及练习》,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编写,由国家汉办作为特殊项目立项,目前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组主要成员于2002年2月…3月赴印尼征求意见,考察情况,宣传推广,估计不久即可出版。

相约在丹绒槟榔

廖内 端华 校友会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于4月4日举办的联欢晚会,圆满落幕。与会的校友,欢欣鼓舞。海内外的校友,纷纷来信和来电祝贺,都说这次的联欢晚会办得很成功。

这是一次很隆重和空前热闹的联欢晚会。莅临盛会的校友,除了本地之外,还有来自广州、福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椰加达、万隆、峇淡、丹绒峇来、占碑及泗水等地,大约700位校友,相约在丹绒槟榔。

按原来的计划,廖岛省省长及丹绒槟榔女市长都会出席。他们后来因为临时有事,不能亲临赴宴,深感遗憾。他们委派代表参加,为校友会的成立揭碑签名,合影留念。政府支持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的成立,放宽了华族在文化方面的活动。华族40年来担心和顾虑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政府盼望从商的企业家能够进一步为推动本地的经济建设,协助发展旅游业,引进外来投资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校友会在2005年10月31日宣布成立之后,有了自己的会所,它成了校友温馨的家。今后,我们可以为海外的校友,多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希望他们常回家,常来丹绒槟榔看看。现在办理来廖内的手续很方便,不必事先申请签证,只须在抵境之时,办理落地签证即可。付10美元,可停留7天;付25美元,可停留30天。

校友会成立至今,大家纷纷在讨论筹办三语学校的课题。我们一致认为,立下计划书,开办小学启蒙班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办学从低年级开始,这是上上之策,六年之后,它就是一所体系完整的小学了。

让我们抓住机遇,继承和发扬端本中华的精神,为实现华族子弟能学习自己的华文文化、为办学计划的成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