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浅谈孔子

前 言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73岁。这个时代因孔子著《春秋》,所以又叫做“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周朝分封的一些诸侯互相争霸,互相攻打,打不过的被拼吞,有一些就投靠一些大霸,苟延残喘。周天子几临虚设。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意思是说君臣父子,是人道的大经,政事的根本。君就是君,是统治者;臣就是臣,要忠于君;父就是父,儿子要永远服从父亲。做到这些,国家就安宁了。君臣父子之间,要讲究仁。仁就是仁爱、礼让,不要杀戮。仁者要恭敬、宽厚、信诚、勤敏、慈惠。这些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育。

作为教育家来说,孔子这种仁爱礼让的思想没有错,但是孔子心怀政治理想。他的理想就是以仁、礼来恢复尧舜禹的禅让时代及周文王武王的分封时代。历史的步伐是不断的前进,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会实现的。所以说,孔子的一生是个悲剧。

孔子在生前是属于上等人中的士的阶级,死后被封为圣人。二千多年来,除了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中国被列强侵略欺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鲁迅、胡适诸人提出打倒孔老二(孔子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跛脚哥哥),打倒孔家店!新中国成立,尊从马克思,对孔子持批判的态度。但建国五十多年后,却又大大尊从孔子了。这就是历史吗?但肯定的是孔子已经不代表悲剧人物而是要我们的下一代去尊从孔子。这是为什么?深思。

教育家——孔子

孔子自认为十五岁好学,三十岁知书识礼,能够立身处世(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估计在三十多岁以后,一群慕名而来的年青人跟随左右。孔子随时发表言论,述说他的主张。跟随的人觉得得益良多,时常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展开讨论——这就是《论语》。而这些跟随的学生 并不是有钱人的子弟,也不是贪图孔子的免费餐饮。每到一个地方,由当地的‘君’给些粮食,因此有断粮、饿得站不起来[卫灵公]。有人受不了走掉,但大多数学生却是坚持到底。

孔子真正办学是在公元前483年。孔子已经69岁,仅仅三个月就有千人来上学。教学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外,增加了诗、易诸科。各科教师基本上由早期的弟子中品学兼优者担任,如颜渊、子路、冉求等七八名学者。孔子作个别讲课及辅导。这在当时使广大的平民子弟能受到教育,真是伟大的创举。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起来有下列几种:

一) 有教无类

颜渊曾问孔子在招收学生方面有什么具体要求,孔子回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意思就是只要拿一束(十小捆)腊肉来向我求学,我便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以今天的话来说,只要交了学费,我便教。

颜渊又问,夫子对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吗?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意思是说,我不加区别地教育所有来学习的人。

二) 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在《论语》中与学生谈得最多的也是“仁”。什么叫做“仁”呢?

孔子对人的评价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就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这就是凭学者的智力因材施教。所以对“仁”的解释就有深浅不同。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樊须(又名樊迟)。他是贵族出身,但对于抽象的理论,他觉得很难接受。他问孔子,什么叫做“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凡事先付出劳苦,然后获得成功,就叫做仁。樊须请教孔子如何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他又请教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圃”。

当樊须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意思是说,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哪天做到这样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跟着又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还有许多对仁的解释,就不详列。从上面举出的例子来看,孔子完全是以对方的理解作解释。这就是因材施教。

三) 师生讨论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后,由学生讨论,孔子作出结论便写在书中。有些是学生对孔子提出的某个问题认为不大确切,便发表不同的意见。孔子耐心听了学生的意见后,反反复复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才接受。例如对于孝道,子路、颜渊就提出疑问。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意思是父亲健在则观察他的言谈志向,父亲离世则观察他的处世行为,如果能遵守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做到孝了。颜渊提出疑问,假如父亲在世时品行不端,恶行累累;在世时固然无法改父之道,难道死了要继承这个恶行的道吗?孔子作了解释。意思是父子是血缘关系,父亲再作恶多端,基本上是关爱儿子的。这一点人伦关系是不能改变。凡是没有伤害自己的人,自己也不能去伤害他;凡是对自己有恩惠的人,自己亦应报答其恩惠[大学]。

子路对这种解释还是不能满足,因此孔子再解释。继承父业只是血缘上的继承,并不是道义上的继承,“择其善而从之”。意思是选择好的方面去继承。这样的结论,包括子路在内,众弟子算是心服了。

仅举上一例说明孔子的教学方法,这在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四) 师生之间

据说孔子弟子是三千,其中七十二位较突出,在《论语》中出现的弟子有三十多名,在此仅举出三名。从这三名学生中可见得孔子与他的弟子感情多么深厚。

1)颜渊,又名颜回,鲁国人,平民出身,小孔子三十岁,死于公元前481年,享年四十一岁,家贫,生活一向清苦。孔子好几次赞颜渊的为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意思是颜渊真是贤德啊!吃一筐干饭,喝一瓢白水,住在狭小的巷子中,别人无法忍受这种穷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内心的快乐。颜回真贤德啊!还时常称赞颜回仁德的心,有高尚的操行,自己都比不上,但颜渊不幸比孔子早死约三年,而且正当中年时死去,孔子痛苦哀悼,使其他弟子深受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颜渊的葬礼。孔子一向认为葬礼要看死者的家境而定。颜渊家境并不富裕,不必太花费。但颜渊的父亲颜无繇(也是孔子的学生)为儿子办葬礼时,据论语记载,颜无繇曾跪求孔子卖掉儿子乘坐的车子为颜渊的棺材置一个外套,孔子拒绝了。理由是他根本的思想是不赞成举行自己经济能力负担不来的葬礼。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无棺材的外套。还有一点,孔子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一级的人,去见统治者时不能走路,一定要乘车才符合身分,拒绝了颜渊父亲的请求(见论语[先进])。但孔子的弟子们却觉得颜渊的成就是孔鲤无法比,还是为颜渊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孔子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葬礼应从简的言论。

2)仲由,鲁国人,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死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早死约一年),享年六十三岁。子路是跟随孔子几十年的弟子。他的特点是个性非常率直。在诸多学生中,只有他敢顶撞孔子。他认为孔子的某一点道理不通,就要说出来。经孔子的耐心说服教育,子路总是心诚悦服。孔子赞子路说:“子路无宿诺”[颜渊]。意思是子路是诚实讲信用的人,他履行自己的诺言,从不拖延逾期。

但是子路之死,却是令孔子痛心疾首。子路被卫国执政孔俚聘为家臣,十个月后,卫国发生内争,孔俚被劫持。子路在营救主人时被对方的手下所杀,尸身被斫碎,无法安葬。在鲁国的孔子闻讯,悲痛万分,其弟子们只有用子路的衣冠为子路安葬。

3)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是孔子晚年(五十多岁)收的弟子,跟随孔子二十多年。子贡擅长外交,也会经商,经济较宽裕。他曾经问‘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恩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生命的最后几年,住在鲁。子贡在鲁做官,随侍在老师身边。鲁国的统治者们一再将子贡与孔子相比,认为孔子各方面都不及子贡。子贡再三驳斥这种言论,推崇孔子的学说是高不可及,自己只不过是矮墙。子贡对孔子是忠诚的。孔子死,由子贡处理后事。弟子们在孔子墓旁盖草房居住,守孝三年。子贡守孝六年。

以上只是简咯介绍孔子的三位学生,还有许多学生都是与孔子有深厚感情,衷心接受孔子的学说,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历 史 的 局 限 性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学说,在那个朝代自有其进步性。即使孔子是圣人,也预计不到二千五百年后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因此,他的学说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意思是老百性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做,却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而说的愚民政策,与孔子作为一个教师是有矛盾的。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平民出身,孔子是有教无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的远祖是贵族,他祖父避难逃到鲁国,也做了一个小官。父亲叔梁纥是上等人中士级最低层,当然不是平民,因此孔子本身摆脱不了‘士’级的架势。他做了二三年的官,又有一套‘仁爱’的思想,便不容于当时统治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就是吹嘘愚民政策以利于统治老百姓。孔子周游列国还是想捞个官做做,所以鼓吹民不可使知之。今天是二十一世纪,官由民众普选产生,而且还要监督当官的所做所为,孔子的学说大大落伍了。

二)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意思是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最难侍候的。太亲近了他们就放肆无礼,太疏远了他们就对你产生怨恨。这是子路问孔子对女人的看法而引起孔子说出上面这句话。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小人。照孔子的解释,小人是社会基层中的老百姓。没有经过文化礼仪的训练,品质和行为不够斯文端庄的人,孔子认为这种人心胸和眼界比较狭小而已。

谈到女人,还是从孔子的父亲的婚姻、孔子本人的婚姻及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婚姻谈起,他们都是不幸的婚姻。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头一次婚姻生了九个女儿。他父亲想要一个儿子,便纳妾生了孔子的哥哥盃皮,但是天生是跛子残疾。他父亲在六十三岁时与十七岁的孔子母亲颜徵在一起生下了孔子。在当时社会因他们是不合法的婚姻,孔子便被认为是私生子。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了,十三岁时母亲也死了。但孔子非常好学,十五岁开始读书,到三十岁学问上有一定成绩。

孔子二十岁时生下儿子孔鲤,不久便将妻子休掉(赶走),自己把孔鲤带大。孔鲤娶妻生下儿子孔伋(子思),孔鲤又将妻子休掉。孔鲤五十岁死,比孔子早死三年,死时孔伋十四岁,孔子将孔伋托孤给弟子曾参。

孔子将人分成上等人及下等人,下等人要服从上等人;女人和小人都是没有受过礼仪训练的下等人。孔子是士这个阶级的圣人(后人封的),又何尝看得起侍候在他身边的下等人,当然只有悲剧收场——赶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就在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谈不上批判,因为那是历史。

后 语

报纸上登载,今年要在世界各地办一百所孔子学院,似乎是中国政府办的,又说要自负盈亏。在这股孔子的风头上浅谈孔子,凑凑热闹,这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原因。希望读者指正。

附记孔子的《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题目如[学而][为政]………等等。凡括号内为《论语》 的篇目。本文参考书目《论语》、《史记》。

2007年1月31日 完稿

【编者注:作者1947—1949年任印尼邦加烈港中华学校教师、1949—1952年任槟港中华中学教导主任、1952—1957年任烈港中华学校校长,1957——1958年任廖内端本学校高中部教师;现居香港。】

何雪梅书法家拜访端本中华校友会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来自中国的书法家何雪梅女士和她的丈夫李奎胜先生,于2007年3月19日抵达丹绒槟榔。陪同他们前来拜访端本中华校友会的有峇淡岛纪力秋先生和新加坡朋友邓石金先生。

何雪梅挥毫写了不少份字帖和对联。她赠送“学海无涯”给校友会留念。

对于失去两只手臂的她,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字体,一笔不漏、不缺、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首首诗, 还编写出姓名诗词,其灵活的头脑和超人的智慧,令我们赞赏和佩服。

何雪梅,广西钦州人。十八年前,她在爆竹厂工作,因工厂不幸爆炸,意外断送了两只手臂。她说,她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还被鄙视。为了生活,为了要活下去,她选择了自己比较有兴趣的书法,坚持锻炼,十多年之后,她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何雪梅女士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编者按:人们只要一听到孔夫子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就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亲近感。儒家的思想与学说,近年在中国的势头非常盛,政府在大力提倡,整个民族在心灵上也有这个需要,纷纷回头向传统文化去寻找。本期刊载三篇有关孔子的文章,以飨读者。】

端本中华校友会有了自己的网站

廖内端本中华校友会自去年6月10日推出《通讯》以来,促进了校友的联系,也加强了与各地校友会的来往,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接再厉,于今年4月13日设置了自己的网站。

网站至今存入了廖内、广州、香港三地校友会领导层的名单、历届端本中华两校董事、校长、老师的芳名及·端本学校教学制度、学生训练德目、相片集;收集了廖内校友会的8期《通讯》及广州校友会的18期《简讯》。下一期的《通讯》与《简讯》,将会陆续与读者见面。

网站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资讯、旅游、歌曲的网址,希望大家会喜欢。如资讯网:《早报网凤凰网健康报网印度尼西亚商报中华字经网站中新网中华农历网艺全语文学校评论新闻网卓新家长教练网中华文化传播网、成语词典、CCTV-百家讲坛、CCTV—于丹<论语>心得、印度尼西亚资讯、Indonesia Information 》;旅游网:《携程旅游网 、通用旅游网 、非常新加坡捷星航空虎航网Singapore Airlines国泰航空公司Garuda Indonesia AirlineBintan Lagoon ResortNirwana GardensBintan Agro Resort下载 Google Earth 卫星地图Asiarooms Asiatravel、 民丹岛地图Indonesia Tourism 》;好歌欣赏:《Lagu Indonesia、 英特网曲库百度曲库中国电影不朽名曲、特别推荐>>> 天路小白船真的好想你让我们荡起双桨鼓浪屿之波》。

在现代社会中,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可以从国际互联网获得大量的信息之外,还能进行电子邮件的传送和查阅。电脑是电话以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您只要请教家人或朋友,就能轻易上网,浏览《端本中华校友会网站》,分享资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乐趣与便利。

为校友提供更好的网站服务,是我们由衷的期待!

端本中华校友会网址: http://hk.geocities.com/dbzhxyh/main.htm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廖内 端华 校友会正规教育创造工作,自我教育创造财富,阅读是终生学习、自我教育必需的主要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热爱书本,与书为伴,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为孩子买很多书,但孩子看的却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教孩子阅读的方式有关,如果我们认为买了书放在孩子的桌上孩子就会读,这可能是想法上的错误。

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母在一开始时,最好能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父母也能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力,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爱书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爱孩子的父母们,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作送给孩子的生命礼物吧。

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

平衡你的生活

在几天前的一次家长课程上,有位家长在分享什么是好家长时,提出好家长要“以孩子为中心”,尽量去适应他们的时间,我就随便问了一下其他家长的反应。一位家长说自从孩子出生后就没进过电影院,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交给了孩子;另一位母亲说孩子六岁了她才好不容易决定给自己和丈夫一个出国旅游的假期,没想到刚上飞机就开始哭,三天里一直哭个不停,回来时眼睛都是肿的,更别说享受二人世界了;第三位家长则说因为工作很忙,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在生活中,我经常发现两类家长,一类父母把孩子作为生活的重心,事事以孩子为先,忘记了自己。有一位大学毕业的母亲,在儿子出生后,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只要听说对孩子好的,就尽量让孩子去参加,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深怕他饿了、冷了,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现在,儿子长大了,她很困惑地问:“为什么我的儿子这么自私,从来不会为父母、为家人着想?我曾经做的值得吗?”一个孩子,如果身边的大人事事以他为中心,把他当主角,很容易产生“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的错觉。被照顾得太多的结果,是孩子不懂得关怀别人,更不懂得为他人着想。

另一类父母则以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为先,常常忙得没有空来关心孩子,跟孩子聊聊天、说说话,缺席于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以前,总以为私家侦探是用于跟踪配偶的婚外情的,但事实上不少家长也找私家侦探跟踪孩子以便掌握孩子的行踪,把孩子交给长辈、保姆照顾,或直接送去寄宿学校的家长,也不在少数。结果,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还引发了很多的教育问题。

人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如果你压力很大,如果你经常失去情绪的控制,又如果你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可能已经偏离了平衡点。作为超忙碌的家长,如何才能兼顾事业和生活?能否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与孩子做高质量的互动?作为专职的父母,你能否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照顾一下自己?因为自己都没有照顾好,就无法更好地照顾孩子。

每天,我们都面对各种生活的选择,只是有时我们懒得去想而已。不管我们属于哪一类家长,都需要平衡的生活。重新评估生活,重新平衡事业、家庭、个人和孩子,这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你的能力体现和承诺。惟有平衡的生活,才会有平衡的人生。

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

民风瑞气爆竹声中送旧岁 丹际祥光普天同庆迎新年

廖内印华百家姓协会与WALUBI佛堂联办”庆祝春节联欢晚会”。廖内群岛省省长夫人、省议会主席姚武辉(Bobby Jayanto)、副省长Hj.M.Sani、市长Hj.Suryatati、省议员蔡建源Hendri Frankim、Hj.Aida、各级政府高官、廖内印华百家姓协会主席林仁莉、Walubi佛堂主席纪思俊及华社团体、社会贤达、商界人士等代表,应邀出席了除夕联欢晚会,观看歌舞表演。他们恭祝各界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当他们与六千多位民众一起倒数到12点整、共同迎接2007金猪年到来的那一刻,锣鼓喧天,龙狮齐舞,群情激奋;不同花式及多样颜色的烟花燃放,更是照亮了丹绒槟榔的夜空,场面十分隆重,气氛热闹,感人肺腑。

歌台的布置与过去有所不同。往年台词引用印尼文,今年节目主持人改以华语宣读。书法家吴先生献上对联:民风瑞气爆竹声中送旧岁 丹际祥光普天同庆迎新年”,横批:“恭贺新禧 福到人间”。

市中心张灯结彩,节日气氛浓厚;红色的布条写上对联和新年贺词,横挂在几条大街上,光彩夺目,既体现一般民众的习俗风貌,也荟萃了华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今年的春节,我们还看到,华社团体特别安排了舞龙舞狮的游行,沿街挨户拜年,派发红包。小孩一听到锣鼓声响,就吵着家人带他们去看热闹。丹绒槟榔的市民喜气洋洋度过金猪年,小朋友们又有红包拿,大家真是高兴极了。

廖内端本中华友会从年初二开始,首次在会所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新旧相片暨书法展览”。资料虽然并不太多,却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响应和支持。这仅仅是一个开端,相信来届将会办得更好!

我为校友会感到自豪。自校友会成立以来,我们接待了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印尼各地的校友和朋友。他们都很关心印尼华族的文化教育,并鼓励我们,一定要为推广中华文化的工作做出贡献!

农历新年的种种庆祝活动,丰富了华族传统佳节的文化。这对在学校接受印尼文教育的华族学生来说,是学不到这种文化的。我们一定要学习中文。只有学好中文,我们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师生情谊长存

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帧保存了整整76年的相片,影中人身着西装,英俊潇洒,背面留下影中人亲笔书写的两行钢笔字:“送给我的冰晶同学·云览1929.7.17”。字迹整齐而秀丽。这是我保存友人照片中署名时间最长久的一张,它跟随我东西南北,转了几个国家,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搬家及战争、动乱、火灾的洗劫。1933年,我所在的侨居地,一场大火将华人几条街焚为平地。我门家的店面,住房全部被烧毁,由于保险期限已过,全家人一夜之间沦为灾民。有趣的是,保存在铁箱里的照片却非常保险,奇迹般的被抢救出来,一直到我1967年把它带回祖国,还完好无损。“文革”中又幸免于难,至今仍然清晰明见,光彩照人,实属难得。

见景见物如见人,一位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崇尚正义,追求进步,是年只有19岁的青年教师的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眼前。高云览老师虽然年龄只有大我几个月,教我课程的时间也不长,却给我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我以后的工作选择和志向。

2006年是高云览老师逝世50周年纪念日。我能以97岁高龄,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厦门漳州学习生活过的历史见证人,献上挫笔,表达70多年来对敬爱老师的仰慕和怀念之情,深感荣幸与欣慰。

我出生于新加坡,后举家迁居印尼。1926年我在新加坡南洋女子学校毕业后,由于父亲强烈反对我继续念书,在当年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鼓舞下,并得到母亲的暗中支持,16岁的我便飘扬过海,独自一人坐了十天的船,从新加坡来到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同安集美女子中学就读。当时在此就读的还有一些华侨子女和一些福州籍的辛亥革命烈士的遗属。我们彼此都热爱祖国,向往光明,追求进步。那个年代的人,都讲方言。我是福州人,除福州方言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潮汕,粤语及半生不熟的客家话,所以与大部分老师同学交流融洽,学业也不错。唯独气候无法适应,冬天海边一刮风,寒风吹得我这个在南洋长大的侨生经常生病。两年后,只得转入漳州市内的芗江女中。

高云览老师是1929年春末来芗江女中任国文老师。当年只有19岁的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给女学生们留下良师益友的好印象。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读书,学识渊博,通古文又崇尚新学。他课前认真备课,讲课生动,对学生谆谆教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讲的东西没有八股味,容易听懂,我很爱听他讲课。他总是教育我们不要死读书,并经常联系社会实际,讲授一些新文学,新诗歌,宣传进步理论,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高老师得知我在海外10岁时,就敢于以自己曾被裹脚的亲身经历而上台宣传反封建思想,坚决摒弃妇女裹脚的陋习后,他便发表他的观点,认为封建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原因在于国家落后,文化教育与科学不普及,大部分人无法读书。他说,一定要打破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只有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社会才能进步。他主张男女同校,同等就业。号召我们这些女生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解放自己,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高老师向我透露了他的身世。他父亲原在南洋经商,生意萧条后回厦门经营小酒店又倒闭,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他只上了一年的初中就辍学,15岁便当起小学教员。他喜欢文学,苦读古今中外书籍,少年时代就写作投稿。18岁那年,父亲病故,他便挑起家庭重担,生活极为艰难。我很同情他的家庭遭遇,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为人,理解他所积极从事的进步活动。在高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我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渴望进步,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新女性。

由于工作的需要,高老师只教了一学期,便转到龙海石码中学任教,离别时他送我上文提到的那帧照片。在送别交谈中,他说我性格外向,善于求师交友,能说多种方言,爱学习,能吃苦,有爱心,求进步,又有多年离家独自学习生活的经验,适宜做教师工作,希望我能为进步事业努力工作等等。没想到这一席话竟成了诀别赠言,也正是这一席话,成为我后来几十年工作的动力,令我永远铭记在心。

1930年春,我母亲在印尼病危,父亲电告我速回。5月我从漳州来厦门,等待前往新加坡的航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我人生中,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躲过一场劫难。

回到新加坡后,便转入印尼苏岛,马上到当地华校任教。当我拿着的第一个月的工资60元荷兰盾放在母亲的床前,感谢她一生中对我的培养,没多久母亲就与世长辞,年仅37岁。这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华侨妇女,却为着儿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1938年,高老师从厦门来到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教书,后来又在南侨总会任职,开始与陈嘉庚建立友谊。又以《南洋商报》记者回到战时的重庆,在大西南采访抗战事宜。新加坡沦陷后,他与大批文化人士逃难到印尼苏门达腊巴亚公务和巨港。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与陈嘉庚先生合办《南侨日报》,任董事兼大股东,1950年回国,6年后发表他的名著《小城春秋》。

岁月会流失,师生情谊却是永存的。打开那本震撼人心的《小城春秋》,看着相片背后高老师留下的清秀字迹,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它记下了我的老师——一个作家,一个忠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华侨新闻工作者,46个春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刻下了他的聪明才智,留下了他那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真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没有虚度年华。

1967年我回国后,我和印尼的老同事郑金殿校长都在寻找他的亲属,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20年后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

我深深怀念我的恩师高云览先生。虽然他只活了46个春秋,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06年10月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