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6日星期一

访巴里岛三语学校

廖内 端华 校友会踏入21世紀,印尼的华文教育終於渡过严冬,进入解冻和复甦時期。过去两年來更开始步上发展价段,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作为邻国马来西亚的华人,获悉印尼华文教育有机会复苏,深感欣慰。一年多來,我一直很想前往印尼,亲自观看当今印尼华文教育的复兴情況。

今年六月,我在雅加达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的协助安排下,到印尼巴里岛参观当地华人兴办的〞三语学校〞。我参观了巴里岛省府登巴剎(Denpasar)三间学校:光明三语学校、文桥三语学校和印华三语学校。

在李卓辉先生的介绍下,我联絡上国际日报巴里岛通讯員曾加廉先生。曾先生現年79岁,然而老当益壯,精神奕奕,积极参与巴里岛华社的社团活动。他十分熟悉並大力支持巴里岛华文教育的发展。

我在街上与印尼华人青少年交谈,看到他们连半句华族语言都不能讲,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注意到当前印尼华教的复兴,与马来西亚华教的发展是有所不同。马來西亚华人子女就读华文学校是接受母语教育,但是,印尼学校對青少年的华文教学是第二種語言教学。我读到的当地华文报章评论也直接地指出,对印尼华人青少年來說,华语不是母语。尽管他们的华人身份不可改变,但华语已成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与受过以华语为母语教育的印尼老一辈华人不同,印度尼西亚语反而是成为印尼华人青少年的母语。

1966年,印尼政府全面封禁印尼华文学校时,曾加廉先生是印尼一间颇具規模的华文中学的校長。他说,尽管当前印尼华人发展华文教育面对重重困难,师资难、教材难、资金來源难等,但是在当地华社精英的努力下,印尼华文教育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遍地开花,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据他反映,学校应走怎样的路线,应该以英文为主,还是以华文为主,曾出现不同的意见。最終大家认为应该是三语並重。这样培养出來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更有能力面对社会的挑战。

光明三语学校会计部的江小姐华语流利,是廖内群岛的印尼华人。她说,新校舍将在今年七月新学年开课时正式启用。开设的班级从学前的唱游班、幼儿班至小学六年级。

华人一向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他必須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有办法送子女进入收費不菲的私立学校受教育。长期依赖中国教师不是办法,归根结底还是必須靠本地人、本地的师资,发展本地的华文教育。印尼华教的发展正在经历这个进程,需要胸怀大志的华社社区领袖,出钱出力推广。

据曾加廉先生提供的资料,就读三语学校学生每月缴付的学費至少要50万印尼盾(约为马币200零吉),有些收費还要高好几倍。他说,由於收費高,只有中、上人家才有能力送子女进入三语学校。他又说,为了普及教育,今后应开设一些收費较大众化的三语学校,这才有利于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没有评论: